常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人際交往中,將心比心不失為一條良好的交往準則。如果我們在生活中,多一些將心比心,凡事多站在別人的立場上多想想,那么和諧就很容易。
一個作家去醫(yī)院輸液,年輕的小護士為她扎了三針都沒有扎進血管里,眼見針眼泛起了青包,疼痛之時正想抱怨幾句,卻抬頭看見小護士額頭布滿了汗珠,于是安慰道:“不要緊,再來一次。”第四針果然成功了,小護士嘆了口氣,連聲說“阿姨,對不起,我真感謝你讓我再試一次,我是來實習的,你是我第一位病人,要不是你鼓勵,我真不敢再給你扎了。”作家告訴她:“我想起了我的女兒,在醫(yī)科大學讀書,我只希望她也能得到她第一位患者的寬容和鼓勵。”
將心比心,會對孩子多一份憐愛,使人與人之間多一些理解和寬容。
同時,它也是一種很巧妙的鼓勵方式,萬事開頭難,不管是別人還是自己,在第一次做某件事情的時候,多多少少會遇到一些困難,或許會給別人造成麻煩和困擾,這時,得到別人的寬容和理解,是一種最有力的鼓舞。
一位客人吵著要見餐廳經(jīng)理,一位服務(wù)生過去解決情況,“你看,你們的牛奶是壞的,把我一杯好好的紅茶糟蹋了!”服務(wù)生連忙道歉,并很快地換了一杯來,和先前一樣,一杯紅茶,碟邊放著新鮮的檸檬和牛奶,又輕聲說道:“我是不是能建議您,如果放檸檬就不要放牛奶了,因為有時候檸檬酸會使牛奶結(jié)塊。”客人臉一下就紅了,很快地喝完離開了。有人笑問服務(wù)生:“明明是他自己不懂,你為什么不直說呢,他那樣粗魯?shù)慕心?,為什么不還以顏色?”回答道:“理直氣和!”
有時候我們遭遇如此誤會,更應(yīng)該用一種委婉的方式化解,正因為道理一說都明白,所以用不著大聲吼出來,理直氣壯是對的,可是在待人處事時,我們是否應(yīng)該考慮一下在當時的氣氛下,“理直氣壯”是否可以解決矛盾,將心比心,別人有錯的時候,和氣、委婉地指出來,給人留一個臺階下。如果在當時本就緊張的氣氛下,還大聲地給以反駁,最后讓對方難堪,這樣更加深了矛盾。
在生活中,多為別人想想,別人也在為自己著想,多一些將心比心的感悟,人與人之間便多一些寬容和理解。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做到這點,人際關(guān)系一定會更加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