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文四篇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我想,這句話大家一定都很熟悉了吧!這是2500多年前,孔老夫子說的一句話。
所謂“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就是用自己的一顆心去幫助別人、感化別人,將心比心,站在別人的立場上,設身處地的為別人想一想。準確的說,就是:種豆得豆,種瓜得瓜。
我們要同農(nóng)民伯伯一樣,在春天播種,在秋天收成。而我們在生活中的唯一不同就是,要以一顆善良的心去幫助別人、理解別人、感化別人,將“文明”與“寬容”栽在他人的心靈的土地上。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干什么事情多要先站在別人的立場上先想一想:
醫(yī)院里的那些在生死邊緣痛苦的掙扎的病人;在醫(yī)院里的那些在生死邊緣痛苦的掙扎的病人;想想那些在街上乞討的老人與孩子;想想那些因為天災而在水深火熱之中受苦的人們……你的心里總是會泛起一絲絲的辛酸,不是嗎?想想看,如果你是這其中的一員,你會希望自己被別人看不起嗎?我想沒有。其實,每一個人都有在這個世界生活下去的權(quán)力,不,應該是每一個生物,每一個生命都有權(quán)力在這個世界生存下去的權(quán)力。即使是那些做錯了事情的人,也是有法律來懲罰他的。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為別人想想,別人也會為你著想。要以自己的真誠與真心去換取別人的真誠與真心。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文
眾所周知,《論語》是一部記錄孔子和其弟子言行的一部書。這短短的幾句話中蘊含了學習的態(tài)度、思想、品德、做人等的深刻道理。宋朝時期開國宰相趙普便以這半部論語治理天下??梢娖渥饔弥蠛椭匾?/p>
這部《論語》中讓我記憶最深刻的是那句“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短短的八個字,卻道出了做人的真實意義。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不要強加給別人。這句話相當普遍,大都人都學過。我們都明白它的意思:將心比心,設身處地的替別人想一想??稍诂F(xiàn)實生活中,我們真的做到了嗎?
那是開學不久后,老師要調(diào)動我們的座位。換完位置后,我做的桌椅大不如以前好了。老是搖搖晃晃的,還發(fā)出“咯吱咯吱”的聲音。我坐著不舒服,所以就想趁中午沒人時把我以前坐的桌椅換回來。我走到那桌椅面前,注視了一會兒,又走開了。為什么呢?因為我想到了孔子先生的那句“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這張爛桌椅,自己不想坐,別人也不想啊。第一次坐到了好桌椅,第二次別人也好不容易坐到了好桌椅,憑什么又讓別人坐一會爛桌椅呢?更何況自己都不想要,別人又怎么會想要呢?將心比心,也要站在別人的角度上,替別人想一想。
還有一個在新聞上看到的故事。非洲某個國家,黑皮膚的人不允許進入白皮膚人的公用場所。白人也不喜歡與黑人來往,認為他們是卑賤的種族,避之惟恐不及。有一天,一個白膚美女在沙灘上曬日光浴。曬了大半天后走進附近一家餐館用餐,但很久沒有侍者前來招待她。她滿腔怒火,準備要發(fā)火時,卻從旁邊鏡子看到自己被曬黑的皮膚。此時,她才真正體會到黑人被白人歧視的滋味。
我從論語中深刻體會到:無論做什么事,我們都要設身處地的替別人想一想。正如孔子先生所言:“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論語教給了我很多道理,而這些道理我們要學以致用,用在生活當中,提高自己的修養(yǎng)。而這些道理,我們也同時能夠在生活當中細細體會到。論語它激勵我們前進,告訴我們做人的道理,體會生活的樂趣。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文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年二班李瑩榮譽:“雙十”之星格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處:孔子《論語》釋義:在打算怎樣要求別人之前,應當先問問自己;如果自己都不愿去做,就應當馬上停止要求別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喜好,有的喜歡琴棋書畫,有的喜歡博覽圣書,然而我卻喜歡閱讀格言,學習格言。格言,具有言簡意賅,朗朗上口,通俗易懂,便于傳誦的特點。格言,堪稱中華文明的結(jié)晶,也是中華美德星火相傳的特有方式。我喜歡“厚仁”類的格言,因為“仁”是讓孔子哲學思想的主體,是中國儒家學派倫理思想的核心。“仁”所涵蓋的內(nèi)容十分廣泛,其核心是“愛人”。即,倡導人與人之間的親善關(guān)系。“仁愛”的思想,對維護社會秩序,調(diào)節(jié)人際關(guān)系,至今仍有積極意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我最喜愛的一條格言,它的大意人人都清楚,了解,但卻不一定知道它真正的含義。這句話表達了一種對待人平等和尊重的態(tài)度。當自己要做某件事的時候,先設身處地地想一想,如果調(diào)換一下位置,自己是否愿意遇到這樣的事,這是人類社會生活應普遍遵循的社會基本準則?!兜茏右?guī)》中“將加人,先問己,己不欲,即速己。”也在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不僅僅現(xiàn)代人在遵循這個道理,就連古人也曾經(jīng)遵循過。東漢末年,曹操在和袁紹作戰(zhàn)時,處于下風,他的許多部下對勝利沒有信心,都和袁紹進行聯(lián)絡,以防曹操失敗后自己好有個出路。后來經(jīng)過官渡之戰(zhàn),曹操打敗了袁紹,在袁紹那里繳獲了這些書信,曹操看也不看,就讓人燒毀了。有人問曹操說:“為什么不查查是哪些人和袁紹勾結(jié)。”曹操說:“這些人跟我打仗,四處奔波,誰沒有家庭兒女,誰在絕望時也會找出路。當時連自己都沒有信心,怎么去要求別人呢!”西晉時有個人叫庾亮,表字無規(guī),此人為人正直,遵守禮節(jié)。有一段時間,庾亮被朝廷任命為司徒,兼揚州刺史錄尚書省事,上任的途中,庾亮騎的馬有白色的斑點,這在當時是被看作不吉利的事情。屬下殷浩認為,這樣的馬對自己的主人很不吉利,所以苦口婆心地勸庾亮將這馬賣掉,再換一匹。庾亮卻回答說:“世上哪有自己認為是危險不吉利的東西轉(zhuǎn)移給別人的道理?”殷浩聽了之后,頓時啞口無言,慚愧的退出了屋門,悄悄地離開了。無論是誰,無論是曹操的“寬容”還是庾亮的“為他人著想”都令人感動??梢钥闯?ldquo;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對于我們來說是多么重要,無論是為人還是處事都應該做到這一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永遠是我們做人行事的基本準則。教師點評:文章結(jié)構(gòu)嚴謹,層層深入,有很強的說服力。究其原因有以下幾處亮點:1.文章開篇能對格言有深刻的認識,且見解獨到。2.文章對孔子核心思想進行解析,這對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做了鋪墊。3.運用大量事實論證,是文章更有說服力。(吉林省舒蘭市第三十一中學一年二班指導教師:馬立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文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大教育家孔子曾教育我們一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它出自《論語》。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名言。意思是: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不要強加給別人。“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生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譯文:“子貢問孔子:‘人生修養(yǎng)的道理能不能用一句話來概括?’孔子說:‘那大概是恕啊。自己不想要的東西,切勿強加給別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處世之道。這句話在階級矛盾尖銳激烈的時期是不可能做到的。今天,在建設和諧社會的大前提下,人與人之間多些寬容,少些計較,將心比心,設身處地多為他人著想,是可以做到的。這還能促進團結(jié),使社會安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經(jīng)典妙句之一,亦是儒家文化精華之處。中國的《論語》就如同西方的《圣經(jīng)》一般,是對一個民族或一個區(qū)域文化的概括和統(tǒng)領(lǐng)?!墩撜Z》分二十篇,其中的《顏淵篇》主要講述了孔子對“仁”和“恕”的解釋。有些故事正表現(xiàn)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春秋孫叔敖,幼時在路邊看到一條兩頭蛇,據(jù)說看到這種蛇的人必死無疑。他想:要死就死我一個吧,不要再叫別人看見遭殃。于是,他斬殺了這條蛇,埋入了山丘。還有個故事:東晉大臣庾亮,他騎的馬里有一匹很兇,有人讓他賣掉。庾亮說:“我賣它就會有人買它,那樣也會傷害它的新主人,難道因為這匹馬對自己不安全,就可以嫁禍他人嗎?”這兩人都有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精神。這句話在階級矛盾尖銳激烈的時期是不可能做到的。今天,在建設和諧社會的大前提下,人與人之間多些寬容,少些計較,將心比心,設身處地多為他人著想,是可以做到的。這還能促進團結(jié),使社會安定。中華民族的先哲圣人孔子在幾千年前,就闡述過類似的思想。今天認真地的思想吧。大彎小學五年級一班乙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