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車都 > 初二作文 >

書蟲的日記

我是書蟲。我吃書,人們看書。

有人罵我“破壞書籍”,我笑道:“你們看書僅僅是消遣娛樂;而我吃書,是為了生存。”

—題記

12月20日星期日天氣:“韓”流涌動

啃完《三重門》,我喝了好幾桶水—辣呀!辣死我了!

發(fā)現(xiàn)韓寒這家伙很毒,一天到晚喊口號說什么“全面發(fā)展等于全面平庸”,也不怕全世界的“十項全能冠軍”都來揍他一頓。不同意應試教育你關起門來罵就是了,不和你一塊兒罵就被歸入“豬騾雞”公園,那如果我不想當“豬”、不想當“騾”、不想當“雞”豈不是要門門理科加起來還不及格?你批大伙,大伙也批你嘛,憑什么“說偏科不可取”就成了“沒有文化只有文憑的人”?韓寒這家伙毒就毒在把每一個和自己不同的論點都貶得比草紙還低下,樹大招風呀哥們兒!我蟲蟲這篇文章一旦發(fā)表可就難保不把“韓”流掀成反“寒”流喔!小心點吧。

韓寒在《零下一度》里用零下一百度的語言批死了應試教育。殊不知應試教育沒了,韓寒也就沒了。一旦素質教育給了他發(fā)展“特才”的機會,他也就安安靜靜地唱贊歌去了,就像宋徽宗給了宋江一個官兒他就老老實實鉆了“以賊治賊”的套兒一樣。

菁打來電話,不停地往我耳朵里吐熱氣:“嘿,你看《三重門》了嗎?你覺得韓寒怎么樣?……”“不知道,我不認識那小子。”我說。

凌晨1:00記于聽雨園

12月29日星期二天氣:“秦”朗

秦文君的作品無疑是我的美食。

酸酸的,澀澀的,更多的是無從說起的甜味,這便是秦文君的作品。

《賈里賈梅》無疑是當之無愧的“秦”文典范。很難想象,一個中年人竟然能如此貼切地洞察少男少女們不為人知的心事,并且用那溫溫的、略帶幽默的筆調緩緩道出。每一個人物都那么真切,那么活靈活現(xiàn),賈里的幽默,賈梅的“乖乖女”,林曉梅略微早熟卻純凈的心靈都在仿佛信手拈來的小故事中躍然紙上。

然而最能體現(xiàn)出作者細膩委婉性格的,還是她的隨筆。第一次接觸到秦文君,便是通過一本《一諾千金》。沒有虛偽的抒情,沒有故作深沉的黑色,那是明朗得像嬰兒的眸子一樣的一片天地,在那里,女孩男孩的故事不是以成績大跌、父母大罵結束,而是快樂的,像夢一樣地延伸。年少時候,誰沒有夢。我喜歡秦文君,正因為她對“夢”的坦然和贊同。她的文章,不是一塊耀目的告示牌,提醒少年們“不可過界”,她用那么美好的語言和情感描寫不被人們注意的心靈角落,我敢說沒有不被感動的女孩。

明天,我又要去琳那兒借一本《我做女孩》了。我不相信擁有如此純美情懷的人,花季會不精彩,我打賭——那會很棒!

凌晨1:15完成于倚窗閣

1月1日星期五天氣:萬象更“新”

很早就有這么一個期望:有一種作文大賽,不限題,不限材,僅限字數(shù)——爽到極點的文字show,當老爸把《新概念作文選》作為元旦禮物放到我桌上時,我真想放聲大哭——我錯過了這次夢寐以求的比賽,嗚哇哇!

沒辦法,享受不到種樹并看樹結果的欣慰,享受一下果的甜蜜也可聊以自慰。然而當我嘗到這顆果子時,我連放聲大哭的力氣都沒有了。我常想的另類,天哪!就是這么些不倫不類?

首屆的“新概念”可能是參賽選手們頭一回吃“豹子膽”,有些放不開,沒出多少好得驚人的,不過好在也沒出多少爛得驚人的。首屆的文章都是寫實性的,有故事,有情節(jié),也頗有些深度,《狼王薩爾卡》、《懷中窺人》、《陽光很活潑》都是我喜愛的文章。不要瞧不起“新新文人”哦,我們也能fly!

第二屆“新概念”就天翻地覆了,套用韓寒的一句話就是“把人看得懂的話寫得鬼也看不懂”,除了韓寒大失水準的《頭發(fā)》以外,一大堆的“涂紙專家”不曉得浪費了國家多少紙張。不知所云的《胡思·亂想》、嚴重偵探癖的《無人喝彩》,還有一個最終串不出故事情節(jié)的《水西瓜》,簡直是怪物大薈萃,怪成什么樣的都有。復賽更絕,1234567竟然千拉萬扯到了“交朋友就是這么簡單”,如果說這就是另類的話,那我想我老得可以進博物館了。不過也順便偷到一個好方法,實在沒詞就想歌詞。.

當然,不是要—棍子打死—船人,在《新月》中,我也有極為欣賞的幾篇,《風里密碼》、《She》、《畫室里的小諾》、《甜緣》,還有很多。我敬佩他們對于傳統(tǒng)文章的挑戰(zhàn),更敬佩他們自敞心扉的勇氣。

一元復始,萬象更新。明天屬于“新”。

晚10:30完成于德馨舍

1月3日星期日天氣:霧蒙蒙

起霧了。薄如蟬翼,輕如蜂翅,靜靜地滑過手中的書頁,只留下一股夢幻般的墨香。

在這樣的日子,品一品《霧都孤兒》真是太棒了。就是在這樣一個日子,繁華的倫敦街頭,一個與文明世界格格不入的生命在奔跑。那么弱小的生命啊!他是在躲避警察的追博,還是在逃避費金和貧民窟里的黑暗生活?抑或是比爾吧。他不是又在揮舞著棒子逼他人去偷東西?

我從來沒有想過,在英國那樣強大的國土上,也曾有逃荒的饑民,也曾有為了面包而走上絞刑架的人,也曾有活活累死在莊園里的黑奴。每個國家都有一部興衰史嗎?霧都街頭流浪的孩子們,默默無神地點頭。

然而故事的結尾是美好的。孤兒有了新的家,有了疼愛他的人。我卻不認為這是真正真實的寫照。在一個只認金錢的社會里,不是每個孩子都會遇到”上帝派來的安琪兒“,更何況一個孤兒?作者給了他最終的幸福,是為了暗示”苦難是暫時的,天堂是永遠的”嗎?

也許。但愿。

凌晨1:30完成于暖居

后記

我是個標準的書蟲,真的。每一篇自己喜愛的作品,我會讀到“眼枯書爛”。這是我對于一些作品及作者帶些小調小侃的評論,權當小品吧!至少它注入了我的情感,這可是書蟲的“獨白”呦!絕版珍藏,誰要我再說一遍都沒門兒。

展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