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熱心慈善的富翁,向三個貧困家庭提出捐助,卻收到迥然不同的答復(fù)。
一家拒絕,以為是施舍——這是戒。
一家猶豫,聲明要償還——這是慮。
一家欣然,感激地接受——這是善。
面對他人的善心與善舉,我們理所應(yīng)當以善回應(yīng),在這一來一往中,愛在傳遞,善在弘揚。
戒者,乃戒心、戒備,實在要不得。就好比在凜冽的寒風中饑寒交迫的時候,突然有人端來一籠熱騰騰的包子,你卻嗤之以鼻,眉眼高揚,啐了一口唾沫,拂袖而去,這該是多么讓人心寒!比起施舍,我們更應(yīng)說是幫忙與互助,沒有富人與窮人間的高低不等,將彼此聯(lián)系的應(yīng)該是共同進步,謀求大眾幸福的溫暖紐帶。若存戒備,則是筑起冷酷高墻,密不透風,愛也無從滲入。
慮者,乃憂慮、焦慮,也非為上策。慮者將他人輕松的好意化為了自己肩上無形的千斤重擔,他們明白接受應(yīng)當回報,卻并未透徹領(lǐng)悟這回報的內(nèi)涵。他們將目光聚集在所接受的善款上,思量著自己日后是否有能力負擔起這重債,殊不知若是把接受的善心融入生活,發(fā)散出去,盡己所能點亮那些更需要光明的人們的心房,那該是最好的回報。所謂慮,也是多慮了。
善者,受于外物,發(fā)于內(nèi)心。接受善意,明白他人的好;學會感激,點亮自己的心。在危難關(guān)頭,適時抓住別人伸出的援手,也不僅僅是接受,更需要內(nèi)心的空曠與澄明。倘若如戒者一樣的拒絕,那么日后的生活該還是在溫飽線上掙扎。更重要的是,不懂得接受,便不懂得給予,閉塞的心又還容得下多少愛的填充?倘若如慮者一樣的多慮,那么日后的生活該是被精神與物質(zhì)上的雙重壓力壓垮了腰,接受而只念償還,不知更大范圍地傳播開去,愛心也是要枯萎在手心里。
惟有善者,不設(shè)無味戒備,不思多余念想,懂得接受,也該是會樂于分享。所謂“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這話并不只在施予者,在受予者身上同樣適用。接受,并感恩,讓光明傳遞,照亮自己,溫暖他人,點亮萬家燈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