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種美食的背后就有一個傳奇故事,河南小吃漿面條也是如此。
西漢末年,王莽篡位,殺了漢平帝。漢平帝的皇后是王莽的女兒,生下一子劉秀(后來的光武帝),王莽為斬草除根,非殺掉劉秀不可。正在危急時刻,一個忠臣巧使掉包計,用自己妻子剛生下的女兒將襁褓中的劉秀換了過來。為對外保密,說是自己的兒子,后來被王莽知道了,下令追殺,劉秀連夜只身逃出京城長安。
劉秀為躲避王莽追殺,日夜奔走,數(shù)日水米未進(jìn)。一日深夜行至洛陽附近,見到一戶人家。便想討些飯食,可主人貧窮,只有幾把干面條,一些已經(jīng)放酸的綠豆磨的漿水。劉秀饑餓難耐也顧不了許多,主人就用酸漿,把面條、菜葉、雜豆下入鍋內(nèi)燒熟。劉秀狼吞虎咽,竟然覺得奇香無比,吃得那叫津津有味。日后劉秀當(dāng)了皇帝,雖然有山珍海味伺候,卻依然對當(dāng)年落難中的漿面條念念不忘,于是這種漿面條就作為一種御宴中的一道美食流傳了下來。
漿面條的做法較簡單,在家就可以做。做漿面條要先做漿。將開水放涼,加入少許豆面(黃豆面或者綠豆面均可),然后把面湯放在溫暖的灶臺上發(fā)酵2天,面湯就變酸漿了。把酸漿倒在鍋里煮至開鍋,期間,漿水表層會泛起一層白沫.這時,要用筷子或勺子輕輕打漿,至漿沫消失。待酸漿變得細(xì)膩光滑時,放入香油、五香粉等調(diào)料。當(dāng)漿水煮沸時,把面條(以手搟面為佳)下鍋,再放入鹽、蔥、姜、花生、芝麻、黃豆、芹菜等調(diào)料(也可以加入芹菜葉、紅蘿卜絲等),將面條煮熟,再勾些欠即可。
食用時,可根據(jù)的自己的口味放入辣椒、韭花醬,花生碎,煮熟的黃豆粒和熟的芹菜丁,味道會更佳。韭花會使面條的酸味略降,吃起來更加愜意。
漿面條有一個特點,放涼后重新加熱食用更有味道。因此民間有“漿飯熱三遍,拿肉也不換”、“漿飯熱三遍,金子也不換”、“漿飯熱三遍,給個縣官也不干”等多種說法。
漿面條還有一個功效就是開胃。老年人,病人往往胃口不好,不妨喝碗漿面條。自然發(fā)酵所產(chǎn)生的有機酸,不但刺激食欲,還增強胃的消化作用。
怎么樣,你如果有機會來到河南,來碗漿面條嘗嘗,兩三塊錢一碗,既好吃又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