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車都 > 名人故事 >

哲學家名人故事:維特根斯坦_3000字

路德維?!ぞS特根斯坦1889年4月26日生于維也納。從血統(tǒng)說,他多一半是猶太人,但母親是天主教徒,他本人也受洗為天主教徒。父親卡爾?維特根斯坦通過個人奮斗成為奧地利鋼鐵工業(yè)大亨。少年維特根斯坦在家里接受教育。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之交,維也納群星燦爛,涌現(xiàn)出多位杰出作家、藝術家、音樂家、建筑師、科學家。維特根斯坦的家庭以及他本人和其中許多人來往密切。勃拉姆斯是他家的常客。他哥哥保羅就是一個聞名國際的鋼琴演奏家。音樂充滿了這個家庭,也是維特根斯坦本人的終身愛好,他曾說:
維特根斯坦從小愛好機械和技術,十歲時就制造出一臺能夠實用的簡單縫紉機。他的最初志向是成為一名工程師。他的興趣漸漸集中在噴氣發(fā)動機方面,1908年秋天來到曼徹斯特大學學習航空工程。他對螺旋槳的一些想法和設計多年后獲得了實際應用。由于設計工作的實際需要,維特根斯坦努力研習數(shù)學,在此期間讀到了羅素的《數(shù)學原理》,并由此了解到弗雷格的工作。數(shù)學的邏輯基礎引起了維特根斯坦的巨大興趣,他極為推崇數(shù)理邏輯的成就,把從傳統(tǒng)邏輯到數(shù)理邏輯的發(fā)展比作從星相學到天文學的轉變。他決意放棄航空工程,轉事哲學。他到耶拿向弗雷格請教,并聽從弗雷格的建議,于1911年轉到劍橋,問學于羅素門下。
羅素把維特根斯坦視作“天才人物的最完滿的范例”:充滿激情、深刻、強烈、咄咄逼人。關于這一時期的維特根斯坦,羅素還講述了另外一些引人入勝的軼事。年輕的維特根斯坦經(jīng)常深感郁悶,到羅素那里,幾個小時一言不發(fā)只是踱來踱去。有一次羅素問他:“你到底在思考什么――邏輯,還是自己的罪孽?”維特根斯坦回答:“Both?!边@是個經(jīng)典的故事。有一本研究維特根斯坦的書即題名“邏輯與罪”。雖然我不鼓勵讀者從奇聞軼事來理解哲學,但我還是忍不住要說,哲學差不多就是把我們最隱晦的靈魂和最明晰的邏輯連在一起的努力。唯對其一感興趣的是虔誠的教徒或邏輯教師,但不是哲學家。
維特根斯坦這時十分推重羅素的成就,明確表示他完全贊同特稱描述語理論,這主要因為羅素區(qū)分了句子的語法形式和邏輯形式,而這被維特根斯坦視為哲學的主要工作:“不相信(傳統(tǒng))語法是從事哲學的第一項要求”。不過,維特根斯坦對羅素的分析工作并非亦步亦趨,這一時期,他開始在邏輯領域進行獨立探索,對和、或、所以等邏輯常項的思考把他引向原子語句的想法,認為由邏輯常項連結的所有語句都是復合語句,可以分析為原子語句。在此后的幾年里,通過當面討論,以及維特根斯坦離開英國后寄來的筆記,羅素受到這位弟子的“深刻影響”。這些影響首先是純邏輯方面的,但也涉及一般性的哲學見解。1918年初,羅素提出了“邏輯原子主義”這個名號來概括自己的哲學,邏輯原子主義無疑建立在他早年主張的外在關系理論的基礎上,但其中也不乏維特根斯坦的影響。這個時期的羅素,極熱心于政治和社會事務,頗有心把邏輯學研究的衣缽傳給維特根斯坦。
那個時代的精英人士,普遍渴望高尚的精神生活和智性創(chuàng)造。在劍橋的這段時間里,維特根斯坦結識了一些朋友,其中包括哲學家摩爾、經(jīng)濟學家凱恩斯、數(shù)學家品生特等。他與品生特結為摯友。盡管他待人嚴厲,尤其對愚蠢的思想極不耐煩,但他是個熱心而忠實的朋友。
1913年,路德維希的父親去世,留給他一大筆遺產。他把其中一部分用來資助里爾克、特拉克爾等詩人和藝術家。戰(zhàn)后,他更是把自己那部分遺產盡數(shù)分給了他的哥哥和姐姐。為什么不送給窮人呢?他解釋說:他不愿見到本來好好的窮人由于得到這些錢財而變得墮落,而他那些親戚反正已經(jīng)很富有很墮落了。他自己此后一直生活得很儉樸。財物、權力、地位對他沒有任何吸引力。
1913年秋,維特根斯坦離開劍橋到挪威,隱居在那里,研究邏輯問題。1914年春,摩爾曾到挪威訪問他,他向摩爾口述了一份筆記,這份筆記的摘要,連同1913年九月他交給羅素的一份《邏輯筆記》,成為了解這一時期維特根斯坦思想的重要材料。
1918年7月,維特根斯坦從前線到薩爾茨堡度假,住在叔父保爾?維特根斯坦家中,完成了《邏輯哲學論》,并立即開始聯(lián)系出版事宜。這年11月,奧地利向意大利投降,身處意大利前線的維特根斯坦成為戰(zhàn)俘。在囚禁于戰(zhàn)俘營期間,他對已經(jīng)成稿的《邏輯哲學論》繼續(xù)進行修訂,從戰(zhàn)俘營獲釋后,多方聯(lián)系該書的出版。當時維特根斯坦籍籍無名,多次遭到拒絕,出版商一會兒要求有名教授作出評價,一會兒要求維特根斯坦自付紙張和印刷費用。維特根斯坦極為惱火,認為要求作者自費出書不是正派的行為,“我的工作是寫書,而世界必須以正當?shù)姆绞浇蛹{它”。至于名人的評價,羅素承擔下來,為此書寫了一篇長長的導論。維特根斯坦讀后,坦率告訴羅素,無論是解釋的部分還是批評的部分,他都覺得不滿。但他還是請人把這篇序言譯成德文。不久后他告訴羅素,序言的德文譯文不佳,他不想把它和自己的著作一起付印,盡管他的著作也可能因此就無法出版。結果不出維特根斯坦所料,沒有羅素的導論,出版商拒絕出版。幸好羅素君子雅量,繼續(xù)托人聯(lián)系出版事宜,幾經(jīng)拒絕之后,1921年作為一篇論文發(fā)表在《自然哲學年鑒》最后一期上,并附有羅素導論的德文譯本。1922年,仍借助羅素的幫助,此書的德英對照本在英國出版。此書一經(jīng)出版,即在德國、奧地利、英國產生巨大影響。張申府先生獨具慧眼,1927年即譯出此書,題為《名理論》,當年及翌年分兩期發(fā)表于《哲學評論》雜志,這是此書英文譯本以外首次被翻譯成其他文字出版。實際上,其他文字的譯本遲至50年代才出現(xiàn)。
在《邏輯哲學論》的前言里,維特根斯坦稱這本書的真理性是“確定而無可置疑的”,“哲學問題在根本上已經(jīng)最后地解決了”。既然問題都已最終解決,他便扔開哲學,在1920-1926的幾年里到奧地利南部的山村作小學教員,生活儉樸近乎困苦。維特根斯坦懷著理想主義的熱忱投入格律克爾領導的奧地利學校改革運動,不過,學生家長及多數(shù)當?shù)厝瞬幌矚g他,甚至有一次指責他對孩子過度體罰并為此采取法律行動。學生們的看法似乎不盡相同,在他那些小學生成人之后的回憶中,維特根斯坦不僅敬業(yè)盡職,而且對學生們滿懷關愛。他用多種方法鼓勵孩子們主動投入學習,尤其注重用富有趣味的實例來解釋事物的原理,他為自己的學生們編了一本詞典,這本詞典幾十年后仍有再版,他帶著孩子們組裝蒸汽機,以及其他幾乎所有教學模型,他用自己的顯微鏡輔導學生觀察小動物的骨骼,他自己花錢領孩子們旅行、參觀,在當?shù)氐亩掏韭眯兄薪毯⒆觽冏R別各種巖石和植物,在維也納教孩子們觀察各種風格的建筑。對那些稟賦優(yōu)異的孩子,維特根斯坦更是關懷備至,甚至曾提出收養(yǎng)其中一個,可是那個孩子的父親拒絕了這個“瘋狂的家伙”。
維特根斯坦并沒有完全放棄哲學工作,這一時期,時常有學人訪問他,他和訪問者幾乎只談哲學問題,并且在解釋自己的哲學觀點時頗為激動。我們也有理由猜測,他對小學生的教學,以及和普通人的來往,與他后期轉向“日常語言立場”不無關系。
1949年,維特根斯坦查明患有癌癥,生前最后一段時間他住在他的醫(yī)生和朋友貝文(Bevan)家里,繼續(xù)從事哲學寫作直到生命的最后兩天。1951年4月29日,62歲生日的第4天,維特根斯坦與世長辭。在他充滿精神創(chuàng)造和靈魂騷動的一生中,維特根斯坦在工作和生活上都對自己設置了最高的標準,從而使他的一生充滿緊張和痛苦。在臨終之際,他卻對守護他的貝文太太說:“告訴他們,我度過了極為美好的一生?!?/p>

展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