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大自然的啟示
無數(shù)次仰望城市夜空,星星總是稀稀疏疏,寥寥無幾,總是不見繁星閃爍。國慶度假赤壁龍佑溫泉,驚見夜空深邃,群星璀璨。頓悟,星星還是那群星,只是這里的天空深黑,市區(qū)夜晚明亮。自然,市區(qū)星星暗淡,幽僻寧靜的郊野,星光格外燦爛。頓悟,萬物皆然,都具相對性。
自由。莊子《逍遙游》塑造了一個壯美的形象,鯤鵬展翅,摶扶搖而上九萬里,夠自由逍遙的了,但莊子認為,它是不逍遙的,不自由的,它依然有所待,它背負青天,有賴海運和氣息。能飛翔的如此,不會飛翔的人類呢?薄熙來,貪污受賄兩千余萬被判處無期徒刑,一副鐐銬鎖住其人身自由和政治自由。在許多網(wǎng)絡(luò)聲音斥責的同時,依然有聲音肯定他坦然接受法律的宣判,沒有詆毀國家,沒有攻擊其余,維護了社會的穩(wěn)定,從這點來講,他保持了人格的獨立。漢朝司馬遷受宮刑,獄中奮筆疾書《史記》,成“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更是自由相對論的體現(xiàn),牢獄框住的乃身體,框不住文學追尋的腳步,文字讓其穿越時空,超然物外。
理想。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隱遁成為許多不滿現(xiàn)實的世人的理想,他構(gòu)建的世外桃源更是人們理想中的樂土,但南山再好,桃源再純,畢竟夢幻,虛無飄渺。現(xiàn)實生活中的理想也往往如此,美好但遙遠,可望而不可即。不能接近,不能觸摸的理想再美好都是徒勞。再者,遠觀與近視又不一樣,理想因其遙遠,神秘而朦朧,若是親自品嘗到理想的果實,許多人卻又不懂珍惜,熟視無睹,棄之如敝。那“草色要看近卻無”,那“相見不如懷念”亦然。其他諸如小時吃一只紅薯甘甜無比,大了吃珍饈佳肴也平平淡淡;小時穿的確良襯衫欣喜若狂,長大穿貂皮大衣也難激動;小時房屋不漏是萬幸,長大建洋房別墅也不見感動;小時擁有永久牌自行車是夢想,長大期望寶馬奔馳裝點門面。所謂美好的理想,因其距離產(chǎn)生美,因其階段的不同而變化。過去認為美好的,不一定永遠美好。
如果說,前面是對生之形態(tài)的論述,那么再來談?wù)剬λ劳龅目捶ā?br />
朋友之父突發(fā)腦溢血猝死工地,家人痛不欲生,憐其辛勞一生,未見消停。鄰人搖頭嘆息其一生不值。我之看法異焉。倉促而走,于死者,沒有死之恐懼,沒有牽掛,走的干脆。若是大病一場,或許疾病纏身;或許茍延殘喘;或許留戀生之樂趣;或許擔心妻兒孫女之將來。痛苦之至。況且人們在惋惜的同時,不能不對其勤勞心生敬意。這樣,未完的涂抹成為絕筆,生前的勞作成為絕唱。這樣的死,當然死得其所,相當于成就了另一種完美,也是壽終正寢,不憾不悲。談了死之形態(tài),再來論死無葬身之地。生活中談起它,可悲可憐,死都沒有歸宿,拋尸荒野,尸骨難全。而余華《第七天》中的死無葬身之地,卻是一個美好所在,那里沒有貧富、貴賤、等級、物欲、背叛、分離;那里充滿真善美。無論是死的形態(tài),還是葬身之所,好壞全在認知態(tài)度,好是相對的,不好也是相對的。
《來在大自然的啟示》命題陳舊、老套、不詩意,但不妨礙我們?nèi)匀豢梢詡€性的表達。萬事沒有絕好,沒有絕壞。正如莊子的《逍遙游》中談到的真正的逍遙并不存在。承認事物的相對性,就是用辯證的眼光處世。明辨事物的相對性,需要多角度多側(cè)面評價,需要理性分析,正反比,善惡論,古今觀,距離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