覽淵淵五千年歲月,多少文人志士終生踐行著它,涉多國歷史長河,時間的巨輪上刻印多少壯泣之歌。慢慢在歷史的長廊中回溯而上,竟有如此的佳言名句,如此的事跡。如此地讓我一次又一次的陷入深思。我想起來魏源的一句話:“受光于庭戶見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立身處世,每一個人當應自強不息,我們的老祖宗自古便踐行著這一基本的處世思想。也就是說,人活著就要有自己的氣節(jié),沒有氣節(jié)的人生,屈辱求全的人生,附炎趨勢的人生,又有什么意義呢?更不用說“受光于天下照四方”了。踏著歷史的陳跡,撫去輕薄的面紗,岳飛、文天祥、蘇軾、譚嗣同等等,又有哪個不是堅貞不渝,又有哪個不是自強不息,又有哪個不是名垂青史,普照四方。男兒當自強,否則祖國的未來又在何處?
立身處世,不僅要自強不息,更要大公無私。宋朝名臣范仲淹曾說過:“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正是他這種大公無私,以復興報國為己任的志向,才成就了宋朝主戰(zhàn)派的堅定信念,才成就了他所治之地的政清民和。大公無私,這是一個人的處世態(tài)度,更是一個人的為人準則。生活中我們大公無私,往往會促使我們在多方面成功,往往會使我們獲得更多益友,獲得更多發(fā)展機會。每個人的一生,說小了,則是成功自己、興旺家族;說大了,則是復興祖國,實現(xiàn)那埋藏在億萬人心中的一個共同夢想——中國夢。而究其源頭,唯有自強不息,大公無私。沒有大公無私,或許僅僅會達到“受光于庭戶見一堂”,但絕不會達到“受光于天下照四方”。
人之處世,必有己利與公利之矛盾,當兩者發(fā)展到一定程度,便會爆發(fā)出來。而君子與庸才的區(qū)別也會顯現(xiàn)出來。君子往往在公私之間舍小取大;而小人則會以盡力保全自己,表現(xiàn)出“兩耳不聞窗外事”的庸態(tài)。孟子曾說過:“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義者也。”而我想說,己利公利之前,我們一定顧全大局,不能因一己之私而損萬家之益,畢竟“大河有水小河滿,大河無水小河干”。同時我們只有做到一心為公,才會真正實現(xiàn)我們青少年的中國夢,才會真正“受光天下”,才會真正“普照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