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天氣轉涼,向窗外眺望,一座古塔屹立于這江南古城。一切顯得那么古色古香,這座城有了這浮屠,古城被裝點得更加滄桑寧靜。
玩性大發(fā)的我拉起爸爸媽媽就直奔興國園。太陽的光輝是柔和的,淡淡的,撒下一片金輝,暖暖地落在人的身上。來到正門前,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兩棵飽經(jīng)風霜的古木。右手一邊的一棵,雖然經(jīng)歷了歲月無情的刀痕,一半早已枯死,而另一半?yún)s郁郁蔥蔥,為世人展示一抹頑強的生命力。另一棵,剛勁盤曲的枝干透出一股柔中帶剛的力量。一簇簇綠色蘑菇云似的葉叢高高掛在枝頭、樹梢。它倆雖飽經(jīng)風霜,卻仍然生機勃勃,郁郁蒼蒼。
正門上方掛有一塊牌匾。閃閃發(fā)光的燙金的繁體字配上純黑底色,享受著太陽的光輝。高大的柱子傲然挺立,如同一位位矗立的戰(zhàn)士,堅定地守衛(wèi)著家園。柱子上刻著一副對聯(lián):“文峰無語靜觀青山依舊大江東流,硯池有水難抒要塞風云古城滄桑。”這是由大書法家夏國賢書寫的。龍飛鳳舞的字卻有著一種俊逸瀟灑的美感。這字里行間飽含著多少要塞苦難,多少民族滄桑的歷史呀!
走進園中,花草茂盛,一朵朵身襲典雅白裙的茶花怒放,芳香撲鼻。遠處,一座小亭子與其遙遙相對。亭子很樸素,花形的石座,方形的石桌,向上望去,三角形的屋頂上垂掛一盞木質(zhì)燈。整個亭子被一旁的紫藤團團包圍,卻早已不見當年的星星點點紫花與美好。
兩棵楓樹依偎在亭邊。又小又密的樹葉,緊緊挨在一塊。鮮紅的小巴掌艷得格外刺眼,哦,它是戰(zhàn)士們用不屈的鮮血染紅的,時刻提醒我們江陰血染的歷史風云。我拾取飄落的一片,和在掌心,珍藏心中。
不遠處,有一座小橋與興國塔遙遙相對。小橋上,印有一朵五瓣桃花。橋邊有一棵黑松,枝干筆直,卻蒼勁有力,郁郁蒼蒼。更有趣的是,這松,向右傾斜,如同一位好客的主人,熱情地歡迎著賓客的到來。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碧綠的針葉,一簇簇,一叢叢。瞧!還有一只慵懶的貓在松下打盹兒呢!橋下,湖水“叮咚”地從石階上涌下。碧綠的湖水,漾起一圈圈漣漪,原來是一群紅鯉在水中嬉戲。側身低首,清晰地看到翠綠的水草隨著水的波動,歡快地舞蹈。
站在橋上望去,只見一只書寫江陰歷史的“鋼筆”屹立前方。時近黃昏,晚霞襯浮屠。殘塔直插云霄,奇怪的是塔頂卻好像被削去了一小部分,殘缺不全。整座塔看上去像一支飽蘸墨水的鋼筆,悄然寫下江陰的滄桑歷史。暴雨的侵蝕,狂風的摧殘,使得它更如一位歷盡滄桑的老者和藹地俯視著這片肥沃的土地。“涌煙浮翠,秀爽入云”,以這些詞來形容,宏偉的興國塔,妙哉!
走近細看,這是八面七層磚身木檐閣樓式佛塔,塔身微微傾斜,如一朵朵圣潔的蓮花,層層疊疊壘在一起?;液谏乃?,由青磚砌成的門旁有排列整齊、圖案精巧的紋路,向我們訴說著歲月精心的刻痕。透過門柵望去,塔墻上精心勾勒出一朵朵出水荷花,黑白對比是那么顯眼,耀眼得不可玷污,是那樣的神圣呀!塔,于北宋太平興國年間建造,元朝毀,明朝又一次建造。塔巔呈鋼筆頭狀,這是由于民國14年1月26日,軍閥混戰(zhàn)時,被炮火擊中,不幸炸塌而成
晚霞盡余輝,興國塔與園前廣場上的浮雕遙遙相視,相得益彰。仿佛正用無聲的語言為我們敲響警鐘,不要忘記當年那些在保衛(wèi)戰(zhàn)中英勇奮戰(zhàn)的勇士,不要忘記不屈的人民,不要忘記那一片熱血,不要忘記外敵的侵犯,不要忘記華夏民族的屈辱,忘記國恥!
殘塔夕照,興國塔披上了一件五彩的霞衣,它仍向天空記錄,在那個戰(zhàn)火遍地的年代,江陰人民的生活艱苦,在那個槍火裊裊的時代,江陰人民的悲痛不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