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車都 > 高三作文 >

髙三隨筆1000字:暫借東風賞離情

歲月也是一幅越老越美的風景。

——題記

經(jīng)過幼年的好奇,少年的無畏,青年的沖動,中年的熟稔直至老年的淡然,人從最初的落腳到最后的停頓,經(jīng)過了無數(shù)的路途,那些旖旎或是暗淡,喧鬧或是孤寂的景致都像透明的血管植進我們的身體,沿著它們,我們可以找尋到另外一個自己。

不斷忘記苦痛的周遭,也不再理會旁人無心或者有意的閑語,循著年輕的道路,過水澗,觀流嵐,告別所有對幸?;驗碾y的定義,投身萬物中,放下愛恨與空慮,多久以來于心內(nèi)釀制的窘迫,讓它揮發(fā),不留余地。

走出千萬人群獨行,往柳暗花明山窮水盡去,疑是無路時又峰回路轉(zhuǎn)。雖然一生顛沛流離,雖然一生仍不得志,但是并不影響對明天美好生活的向往,向往著也許明天事情就會迎來新的轉(zhuǎn)機。

懷才不遇,生不逢時是許多著名文人共有的經(jīng)歷,也正是因為這樣,他們真正地體驗了生活,了解了生活,才會寫出流傳千古的文章。因為殘酷的現(xiàn)實使他們不得不認真地思考人生的真諦,才會真正的有所得,有所獲,所以他們的詩歌,文章中往往充滿了對人生的思考,內(nèi)容深邃。千古詞帝的李煜,早年的詞作多為對男女之情的描述,固然有它的美,但終究難登大雅之堂,國破家亡之后,這讓他深深的感覺到了人生的戲劇性和現(xiàn)實生活的殘酷性。從而大發(fā)感慨,并將這種感慨熔鑄到詩詞之中:“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試想,沒有他那樣的徹骨的傷痛,又有何人能將內(nèi)心的愁緒寫到這般境地?難怪人們說,苦難與挫折是文人們個人生活上的不幸,卻是中國文學史上的大幸,正是有著這樣一批又一批的不幸文人,我們的詩歌,我們的文化才能如此璀璨奪目。李煜如此,蘇軾如此,韓偓何嘗不是呢?

所以,落魄的韓偓無需悲傷,遠離京城的繁華不是更讓你體會到了生活的真諦嗎?無塵世的紛擾不更讓你開始真正的思考人生嗎?不身居高位不更讓你真正地知曉民間的疾苦嗎?而這些對你而言又何嘗不是一件好事呢?

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東風暫借,恰若青石的街道自晚。今日,我不再是過客,我是個歸人。

展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