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車都 > 高二作文 >

讀《相約星期二》有感_讀后感900字

讀《相約星期二》有感_讀后感900字篇一

“一個老人,一個年輕人,和一堂人生課”。這句話簡潔凝練地概括了《相約星期二》的內容。此書的作者是一位年逾七旬、身患絕癥的社會心理學教授莫里。

1994年當他知道自己將不久于人世時,與自己的學生每個著名專欄作者米奇·阿爾博姆相約每個星期二給學生上最后一門課,課程的名字是人生,課程共上了十四周,最后一堂是老人的葬禮。老人謝世后,米奇把聽課筆記整理出版,定名為《相約星期二》,該書在世界范圍內引起轟動,連續(xù)40周名列美國圖書暢銷排行榜。人們從書中讀到了關于世界語死亡、家庭與感情、金錢與永恒的愛等人生永遠的話題,而我讀到了最深刻的主題—感恩。老莫里面對死亡,逼視著自己的軀體一步一步走向萎縮、走向消亡。

他并沒有如其他臨終的老人一樣,或咒罵蒼天,發(fā)泄自己的憤怒與不滿;或面壁哀嘆,讓恐懼與痛苦陪伴著自己早晚人生。他而是勇敢地走向世界,走向自己已離開多年的講堂,讓自己的學生及全世界聽一聽一個參透一切的社會學家眼中的人生。老人為什么會有如此健康的心態(tài)?因為她正在向社會感恩。他想告訴正在被名和利所折磨的我們該如何對待自己的人生。

此時,莫里老人的雙眼前所未有得明亮,他看破世間紅塵,看透世態(tài)炎涼,看穿人情冷暖,他趕超了時間和空間,他的心一不是他那病懨懨的身軀所能束縛的,他的心也許早已在宇宙的盡頭翱翔。人之將死,其言也善。莫里死前十四個星期中給米奇講的話字字珠玉,因為這都是從死神那一點一滴搶來的。談論世界、自憐、遺憾、死亡、家庭、感情、對衰老的恐懼、金錢……老莫里講授的內容無所不包,字字都捶在米奇的心頭,也在拷問著社會文化的良知。

莫里感謝自己曾經(jīng)擁有過的青春,因而就不再害怕變老與衰亡;莫里感謝自己曾經(jīng)擁有過的健康,因而就不在抱怨現(xiàn)在病痛的折磨;莫里感謝所擁有的閱歷和學識,因而就不在后悔所度過的光陰……抱著感謝一切的心態(tài),莫里在病榻上吧世界上最高深的智慧用最具熱情的語氣緩緩道來。讀了《相約星期二》,我開始用感恩的眼光看著周圍的世界。我感謝自己的青春活力,感謝自己學會了知識和能力,感謝身邊的親友所傾注給我的愛,感謝前人為我們創(chuàng)造了美好的世界……當然,我更要感謝在天堂向我們微笑的老莫里,因為他叫會了我感恩。

《科學的歷程》讀后感_讀后感1000字篇二

最近,我讀了《科學的歷程》這本是,這是一本關于科學史的書籍,作為科學迷的我,非常的喜歡《科學的歷程》。

《科學的歷程》表現(xiàn)出了兩種編史方法的融合。一方面,吳國盛集納了傳統(tǒng)的科學史史料,在很多問題上延續(xù)了傳統(tǒng)科學史的敘述方式。另一方面,吳國盛對很多問題的敘述又表現(xiàn)出自己的見解。這就可以使普通讀者既可以了解作為大眾語境之下的科學史,又可以看到吳國盛這位導游所發(fā)現(xiàn)的獨特景觀。

本書最大的特點,是既有深刻的理論分析,又有激情的描繪。因為作者的學術研究橫跨科學哲學和科學史兩大領域,因此也注定了本書的一些特點。在對一些歷史事件描述時,既能讓讀者鉆進去,又能讓你走出來,對有些問題進行了適度反思。比如在談到18世紀英國產(chǎn)業(yè)革命和法國大革命時,除了對紡織、蒸汽機的發(fā)明進行了一番描述外,作者認為“工業(yè)革命基本上是在與理論科學無關的情況下發(fā)生的,但卻馬上帶動了相應學科的發(fā)展??茖W自此越來越面向實用技術,并形成了科學—技術相互加速發(fā)展的循環(huán)機制”。閱讀此書有點像登山時找到一位高水平的導游,在引領你看景的同時,還能陪你談古論今,思考原由。

本書還有兩個令同行刮目、讓讀者感激的優(yōu)點:一是插圖豐富,并且隨文在版面周邊出現(xiàn)。這樣能使所敘述的歷史事件更加生動、直觀、親切,關鍵是能使讀者有一個想象空間和印象,并長留在他的腦海中。二是這次第二版作者彌補了初版的缺陷,下大氣力補充了注釋、參考文獻及索引,這一部分做得非常到位。比如參考文獻第十條,作者把近20年國際和國內出版的科學史書籍進行了系列點評,內容既涉及綜合史,也有分科史;既談到內史,也包含外史,洋洋三千字,大有縱論的架勢。人名索引都有中英文對照,這樣讀者如果想進一步研究的話,可通過索引和參考文獻查找更詳細的資料。

吳國盛在本書中一直強調現(xiàn)代科學正處在十字路口上,科學的未來如何,人類的未來如何,是一個應該引起現(xiàn)代人反思的問題。在本書最后一章,他對科學進行了一定的反思,認為在科學成功的背后,我們必須注意到潛在的危險;人類通過大規(guī)模開發(fā)大自然,雖然掌握了更高的能量,有了一定的支配自然的能力,但也可能動搖人類生存的根基。

無論如何,吳國盛并不反科學——他有什么必要要反科學?吳國盛并不認為科學不好,而是希望科學能更好、更人性。至于來自各方面的批評,如果作為科學傳播或科普出版的理論爭鳴,當然也不無益處。盡管有些爭論其實不是學術問題,而是心理問題或情緒問題。究竟那種科學傳播形式讀者更喜歡、能更好地弘揚科學精神傳播科學思想,《科學的歷程》可能給出了一個答案。因為親近科學的最好途徑,可能就是從了解她的歷史開始。

《科學的歷程》是一本真正精彩的書,值得我們每個人都去看。

展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