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養(yǎng)女兒實驗報告》讀后感讀過《精養(yǎng)女兒實驗報告》,感觸頗深。作者通過細微的小事,在日常生活中對女兒進行教育。不在意對其的文化教育,而在意對女兒的思想與性格的鍛煉。
又以其中幾篇更令我贊嘆不已。在《批評父母》此文中,作者為培養(yǎng)女兒敢說真話,敢于發(fā)表自己建議的品質(zhì),讓女兒對父母提出三個缺點。這是何等高明有見地的方式!縱觀中國社會,父母能批評子女,但子女卻不能批評父母。父母是權(quán)威,而子女只有聽命的份。
而作者卻讓女兒公然挑戰(zhàn)他的權(quán)威,挑出他自身的毛病。這種做法既有利于女兒培養(yǎng)敢于直言的品質(zhì),又有利于自身的改正。難怪女兒長大了會毫不隱晦地去指出老師以及校長的問題,這與“批評父母”有著重要的聯(lián)系。對子女的教育不僅僅是用合理的方法來可以營造教育的氛圍,更重要的是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來將生活的真諦慢慢的灌輸給子女。
《列車上的見聞》便是如此。作者與女兒在列車上目睹乘警鞭打小偷,女兒對此既害怕又好奇,詢問著作者是怎么回事。作者并未直接說明而是間接用一個故事來告訴女兒道理。讓女兒明白乘警的做法不對,即使是小偷也有自己的人格。
若當時作者便對女兒直白的說明,或者不理會女兒,怕是對于此等暴力事件,女兒長大也心有余悸,更不提對這件事的深刻思考。而讀到此處,又讓我想起曾經(jīng)看過的一篇關(guān)于教育的報道。孩子對房頂?shù)碾姛舢a(chǎn)生興趣,父母便依據(jù)此來告訴孩子關(guān)于電燈的知識。那個孩子后來很成功。
由此可見,成功的教育都是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孩子的。影響孩子的還有父母的作風習慣。在《過節(jié)》一文中,作者將自己不過節(jié)的思想成功地轉(zhuǎn)移到孩子身上,孩子也成為不重視形式,只重視內(nèi)容的人。一家人都是每天都是平時,每天又都是過節(jié)。
但我對此卻有又不一樣的看法。自己的主觀看法不應(yīng)強加在孩子身上,對于像過節(jié)一樣的事情,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何必培養(yǎng)出一個在處理小事上也一樣的自己的影子呢.女兒若愛過節(jié),那便讓她過節(jié),在培養(yǎng)女兒個性的同時,又要發(fā)揚女兒獨特的個性,有時俗一點未必不好,讓女兒自己選擇自己的路吧。作者對女兒的教育實在能啟發(fā)現(xiàn)在的父母們?nèi)ソ逃约旱淖优?。在很多父母們做不到的地方,作者做到了?/p>
放手讓孩子去做,自己在背后支持。平等的將孩子與自己放在同一高度上,開放的去探討一個問題,或者應(yīng)到孩子自己去解決問題,這都是作者教育的成功之處。而當今的父母不能放開,就讓孩子成為一只風箏,雖然先依舊牽在父母手中,但孩子會在天空中有作為的。另外,對于子女,此書也有教育之處。
最起碼通過此書,我們也懂得了如何去對待父母,不僅僅是父母對待我們。待人接物也有啟示。如我,懂得了兩字: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