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鄉(xiāng)有一個“戲節(jié)”。
顧名思義,這個節(jié)日就是唱戲、聽戲、看戲。且聽我細細道來。
村里從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就流行唱戲。詢問老人,才知道,村里以前有人是戲班子里的,跟著戲班子到處唱戲。隨著時間的遷移,以及時代的進步,現在很少有人再去學唱戲了,為了不讓這物質文化遺失,村里就開始請別的戲班子來演戲唱戲,而當初的戲員現在都已經上了年紀了。
就這樣,年復一年,每年唱戲總不間斷,之后,戲節(jié)就誕生了。
每逢霜降這一日,村里就會有戲班子來做戲,說是慶祝豐收的。戲是我們這地方稱的“老戲”,我不太清楚這稱呼,也無人問起緣由,好像那是誰都知道的一個心照不宣的秘密。
村里專門有一大塊空地用來唱戲。每逢要唱戲的時候,那場地總要騰出來,即便是原本堆積了許多桑樹枝還是稻草什么的。
原本是有人去請戲班子,而現在成了傳統,戲班子也就不請自來了。開演前幾日,戲班子就早早地到了,還是在原來唱戲的場地,一塊大空地,周邊都是人家。他們在村里人的熱情幫助下搭戲臺,用木板支架等熟練地搭造起來,前后左右還要掛上幕布,左邊有音響等設備(早些年還沒有那么先進),右邊幕布后面是各種唱戲要用的樂譜架和打擊樂器,二胡、嗩吶、小镲等設備,后臺還有顏色亮麗的戲服。安頓好,一切準備就緒。
戲班子一來,村里就熱鬧起來了,一人傳幾人,特別是老人們,聚在一起訴說著開始演戲的日子,描述著搭臺的進程,漸漸地,大家都知道是時候看戲去了。
那天許是農忙的尾巴,大伙兒早早地吃了晚飯,拿著蒲扇、小板凳,聚在一塊兒開始閑聊。這多半是老人家們,說說家常,道道戲曲目,什么《五女拜壽》,什么《追魚》,并期待著。孩子們這天也很興奮,三五成群,說著待會兒看戲時在一旁要玩的小游戲。大人們則忙于工作,很少有人對戲感興趣。天色漸漸暗下來,秋日的微風趕著白天的溫暖,拂過臉頰,每個毛孔都張大了,人們大口呼吸著清風,舒服極了。趕場了,一路上老人、孩子,還有少數年輕人,有說有笑,歡聲笑語似一曲動聽的歌謠。月色下,路很亮堂,指引著前方。
終于到場了。
已是人群滿座,還不時往旁邊加長板凳。年過半百的老一輩期待著,在這個時候他們和旁邊的人問問好,聊聊近來的生活,七嘴八舌,人聲鼎沸。
隨著“鏘,鏘”兩聲,人群霎時就安靜下來,戲開始了。
臺上穿著古裝的少女,兩袖似水,蕩漾起伏,和緩有度。高挑的身段,長長的戲服。長發(fā)盤起,梳妝打扮,或是長發(fā)及腰,似瀑布直瀉,在燈光的照射下閃閃發(fā)亮,頭上的瓔珞、珠簪,閃亮奪目。最美的是臉蛋,瓜子臉,白里透紅的皮膚,柳葉吊梢眉,玲瓏剔透會說話的眼睛,高鼻梁,櫻桃小嘴,似仙女下凡,讓人想起《紅樓夢》里的金陵十二釵。
大伙兒會為戲中熱鬧的地方歡呼雀躍,幾個熱愛戲的年輕人大聲地拍手叫好,有時還上臺搞怪,和戲員對對臺詞……一場過后,在下一場準備之時,人們談論著剛剛的精彩細節(jié),還沉浸其中。無憂無慮,心在戲的天空中遨游……
我像是穿越到古代,靜靜地欣賞。不知是越劇啊還是什么劇,咿咿呀呀,雖然我有些聽不懂,但是每一個音轉兒,每一次拖調,每一句歡快或是綿長的話語,都縈繞在耳,有種奇妙的感覺,很美,美得就像在夢中。
沒有絢麗五彩的燈光,沒有華麗的服裝,沒有雷鳴般的掌聲,但是氣氛融融。戲好看,老人家心里都清楚,笑在臉上,甜在心里。
戲會演上三天或五天,每場都座無虛席,人們懷念的都在此,沉浸在回憶中、戲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