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桶效應又稱水桶原理或短板理論,木桶效應是由美國管理學家彼得提出的,主要內容是,一只水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決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塊木塊,也非取決于他們的平均高度,而恰恰取決桶壁上最短的那塊,因為水平線就在最短的那一塊的頂上。我們先來聽一個故事。
從前人們都是用木桶打水的,當時木桶也蠻貴,于是大家木桶用壞了就花幾個小錢修一下。有一天,又有一個老兄的木桶爛掉了,聽說是用水浸了太久。這位老兄眼下也找不到合適的木板,于是,他突發(fā)奇想,把這木桶翻來覆去地瞄了瞄,其實這個木桶只是幾塊旁邊的板子爛了,并不是桶底的板子。他機靈一動,想:“反正又不是什么大問題,不如直接找?guī)讐K沒用的板子,洗干凈,安在這個木頭上吧,也省點錢嘛。”說干就干,他在自己的家里找到了以前在外面撿的木板,這些木板有長有短。但是當他從水井里打起一桶水后,發(fā)現桶里盛的水比以前少,他心里很納悶,這是怎么回事?經過檢查,他發(fā)現新換上的木板中有一塊特別短,桶里的水都從那個地方淌出來,而那些長出的木板并不起作用。這就是木桶效應。
沒錯,如果木桶效應運用到生活上來話,那自己的“靈泉之水”就從自己的缺點上流了出來。難道自己的優(yōu)點根本起不到什么作用嗎?其實,木桶效應是經濟術語,它的實際意思是,一個組織都構成成分是往往優(yōu)劣不齊的,而劣勢部分往往可以取決于整個技術水平。企業(yè)上應用木桶效應時,要給員工一個寬廣的桶底,生活中也可以應用,反之,那些員工盡管有十分長的“木板”,也無所事事。生活上,我們的素質教育的“大木桶”由學校、家庭、社會等三個板塊構成,需要共同協作完成。每位學生素質教育的“小木桶”,是由德、智、體、美、勞五塊“木板”圍鑲組成。只有重視個人素質教育的“短板”,才能從根本上提升其“盛水量”。不少教師和家長只重視智育這塊“木板”的長度,而忽視學生德、體、美、勞全面發(fā)展,導致“問題學生”、“豆芽”體型的尖子生等。看一所學校、一個班級、一個學生的素質高低,不能把分數作為衡量的惟一標準,而要看學生思想行動中表現出來的綜合素質。這才是真正的生活中的木桶效應。木桶效應提倡的是全面發(fā)展,只有全面發(fā)展,“長木板”才不會浪費,“短木板”才不會出現,“短木板”一旦出現,就要趕快補足。而木桶中的水,則體現出你全面的知識水平,德、智、體、美、勞等面面俱到。其實,木桶效應看似匪淺,你要真正理解它并不容易。
木桶效應在哲學上,經濟上,都是可以很好的應用的。當然,在生活中,我們也是可以應用木桶效應。木桶效應還需要繼續(xù)發(fā)掘,希望你能發(fā)掘到可以真正的理解木桶效應!這也是一個哲學領域,期待你的好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