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看范軍寫的《最三國》時,在第一卷第87頁中看到一個故事,具體是講孔子一個叫孔融的后代十歲時與他的父親一起去見老子的后代李膺,當時孔融表現(xiàn)得很機巧,人家問他為什么要來見李膺,他回答說他的祖先孔子求教過老子(以前我讀《莊子》時也讀到過這故事),他自己也來拜見老子的后人李膺。當時很多人聽了很驚異于孔融的聰慧,連連稱贊。但一個叫陳韙的大官卻說孔融“小時了了,大未必佳”,這個故事后邊還有精彩的內容,但我不想去介紹了,因為我寫這篇文章就是想寫寫陳韙說的“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首先,我認為“小時了了”的人,即小時候什么事都懂的人是沒有的,很多書中都說,人生理上基本沒有什么差別,生理上的基本一致說明智力上也不會有太多的差異,而且知識都是通過后天的努力得到的。
第二,小時候由于條件不同,造成小孩子某一方面的智力突出也是會有的,上邊提到的孔融就有小時讓梨的事,同時又有本文中說出的故事。這樣的故事并沒有證明孔融萬事都“了了”,只說了他謙讓和機靈的一個側面。
三,小時候有點特長,但沒有好好培養(yǎng),長大了變得平庸的人也有。我的《小學生古詩文誦讀》第五冊第145頁中也有一篇王安石寫的“傷仲永”,這篇文章寫了一個叫仲永“小時了了”、大了不成器的故事。我們討論過,這個小孩子小時能作詩賣文章,大了反倒平平庸庸主要是因為家里沒讓他好好讀書,而是把他當作了賺錢的工具。他小時作詩寫文章也不是什么事都“了了”,只是他在這方面有些特長而已。
老師經(jīng)常鼓勵我們,每個人都有閃光點,只要善于發(fā)現(xiàn),并不斷培育和光大,就會有業(yè)績。但老師也說,“業(yè)績”也只能是某一方面的某一程度,能“了了”萬事萬物的人是沒有的。陳景潤、愛因斯坦、霍金等人也并非能“了了”所有的事,他們也只是某方面的大師或者只是專家,這些人是對人類作出了巨大貢獻,也受到人們的尊敬,但他們中有些連生活都不能自理。
日常生活中,大人們總在談論某某家小孩子是“神童”,也是“了了”之人,大了不得了之類。我們認為世間也沒有什么神童,但有人擅長讀書寫文章,有人擅長唱歌跳舞,有人擅長作詩畫畫,有人擅長語言交際……這也不能算“了了”什么。就我自己來說,跳過一次級,讀了一些書,但我不擅長運動、歌舞,所以別人說我成績好未來光明一片,我是不以為然的,雖然平時獲過一些全國的獎項,這次小學畢業(yè)考也考得稍好一些,但這又說明了什么呢,而且滿分的那科個別地方我也是云里霧里。事實上,我天天都是在老師的教導培育下、在父母的提攜修正下成長的。
另外,大人們喜歡相互客套吹捧,互相都說對方的孩子如何如何優(yōu)秀、如何如何出類拔萃,前面提到的孔融的事是不是也是有這樣的成分在里邊呢?
既然“小時了了”的人是不存在的,那么“大未必佳”也就不用繼續(xù)糾結了。
爸爸說,我們應當腳踏實地學習和工作,一步一個腳印,并坦然地融入到現(xiàn)代社會之中。媽媽說天上不會掉下餡餅,通過自己努力做出一點成績來,該低調時就應當謙虛,但該坦誠時就要實事求是。老師也說學無止境,我們要不斷地塑造自己、完善自己,必要時應當客觀地向別人推薦自己,這也叫做誠信,與謙虛低調的品德并不茅盾。
所以我們要努力培養(yǎng)自己某一方面的“了”,了解自己擅長的“了”,把握好自己擅長的“了”,但絕不能認為自己“了了”,因為這個世界上誰也不可能萬事“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