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經(jīng)聽過這樣一個傳說。
在那個四季飛雪,寒冷如冰的世界里,生活著一種渾身白亮的靈物——銀狐。每當小狐貍成年后,老狐貍總會千方百計地將它“逐”出家門,叫它單獨闖出自己的一片天地。然而,習慣了呆在媽媽身邊的小銀狐哪舍得離開家,它苦苦哀求著“狠心”的母親不要趕自己走。老銀狐終于悲哀地向懸崖跑去,縱身一跳……童年的我,生活在長輩羽翼下一片寧靜的天地中,沒有紛爭,沒有憂慮,每天只顧吃好、睡好、玩好,還有做著一個個美好的金色的夢。
然而,那些只是夢罷了。
第一次接觸“人生”,是在一個自由市場附近。我還依稀記得那天人頭攢動,熱鬧非凡。一位頭發(fā)斑白的老者抱著一摞報紙,用沙啞的嗓音喊道:“今天已經(jīng)星期五啦,沒買下周報紙的人得趕快買……”然而,這聲音幾乎湮沒在市場販子的叫賣聲、顧客的討價還價聲和閑人的歡笑聲中。一絲難以名狀的恐懼爬上我心頭。我久久地望著那老人,幼稚地懷疑自己老了以后是否會和他一樣。
并且,我第一次知道,在美好生活的另一面是殘酷和冷漠。
究竟是大人們欺騙了我,還是生活偽裝得太完美?
我再也無法天真地抬起頭與星星對話了。因為面對我的一系列問題,它們只會頑皮地眨著眼睛。
有什么辦法可以減少磨難嗎?我問爺爺。“多看些書吧,那樣你就不怕它了。”爺爺說。
于是我開始接觸書籍。
看過《簡·愛》以后,我明白了:原來人的成長史就是一部磨煉史,對任何人都不例外。是啊,我的生活也并非盡善盡美,或是一次摔倒,或是考試成績不理想,或是與家長鬧別扭,都是生活對我的小小磨煉。兒時流過的無數(shù)滴眼淚,不就是證明嗎?
從保爾、大衛(wèi)到凡·高、曹雪芹,我越來越感到自己的渺小。越是險峻的山峰,才越能長出奇特的松柏;越是熾熱的火焰,才越能煉就堅韌的鋼材;越是漫長的路途,才越能尋出真正的千里馬。自然界是如此,人類亦是如此。正如孟子所言:“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這是王國維所言的人生三境界之第二境界。我把這句話摘抄下來,貼在床頭,當作座右銘。深思苦慮,孜孜以求,雖歷盡千百次失敗,亦不灰心喪氣。沒有追求,何來失??;沒有失敗,何來成功?于是,當我一次次站在人生審判臺上時,我已不把它當作恐懼的來源,而是看成上蒼的厚禮。如果沒有第一次考試的70分,我怎會從中受到激勵,點點積累,步步為“贏”?如果沒有經(jīng)濟條件上的差距,我怎會知道“勤儉持家,節(jié)約是福”的道理?如果沒有雙親待我的冷漠,我怎能更加珍惜親情,懂得要竭力回報養(yǎng)育我的祖父母?
轉(zhuǎn)眼,我將要在隆冬時節(jié)迎來自己十六周歲生日了。我明白,終有一天,我也要涌進社會大浪潮中,像頑石一般任由海浪打磨。堅強,從現(xiàn)在開始。我會在生日燭光中對自己說:再見吧,少年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