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jié)是中國漢族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又稱端陽節(jié)、午日節(jié)、艾節(jié)、重午等。
提起“端午”這兩個字來,可能大家第一時間就會想到香甜嫩滑的粽子和令人激動的賽龍舟吧?實際上,端午節(jié)的習俗可不止這些。它不僅包括吃粽子和賽龍舟,還包括佩香囊、飲雄黃酒、吃五黃、掛艾葉和菖蒲。此外,端午節(jié)的習俗內涵豐富,在吃、穿、住、等方面,均有所涉及。
除粽子外,吃“五黃”,吃“五毒餅”也是端午節(jié)的重要習俗。“五黃”是指黃瓜、黃鱔、黃魚、成鴨蛋黃和雄黃酒。說到雄黃酒,不得不提一下,雄黃酒有殺菌驅蟲解五毒的功效,中醫(yī)還用它來治皮膚病等。這還真應了一句古語:飲了雄黃酒,病魔都遠走。“五毒”指的是蝎子、蜈蜙、蜘蛛、蟾蜍和毒蛇。五毒餅是用雕刻了五毒蟲圖案的印模子,加蓋在玫瑰餅上制成。吃它寓意把一切毒蟲都吃掉,使它不傷害人。
端午節(jié)佩帶香囊的習俗已經很久了。香囊內裝有具有揮發(fā)性香味的雄香、桂枝、花椒、辛夷、丁香等中草藥。小孩子佩戴它,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還有襟頭點綴之風。中國古代以五色為吉祥色,每當端午節(jié)清晨,大人們就會給小孩子們拴上五色線,這五色線可不能隨便丟棄,只能在夏季一場大雪或第一次洗澡時再拋到河里。據說這樣可以蛇類毒蟲的傷害,可以保平安。舊時江浙一帶端午時婦女的一種飾物。一般用金銀絲或銅絲金箔做成,形狀為小人騎虎,亦有另加鐘、鈴、纓及蒜、粽子等的。插在婦女發(fā)髻,也用以饋送。艾虎,舊時端午節(jié)驅邪辟祟之物,也作裝飾品。我國古代視虎為神獸,俗以為可以鎮(zhèn)祟辟邪、保佑安寧。畫額,端午節(jié)時以雄黃涂抹小兒額頭的習俗,云可驅避毒蟲。
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藥草,插在門口,可使身體健康。在我國古代就一直是藥用植物,針灸里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進行灼燒來治病。
除了中國以外,別的一些國家也在過端午節(jié),也有著各具特色的風俗習慣。二戰(zhàn)前,日本的端午節(jié)又稱兒童節(jié),是男孩子的節(jié)日。這一天有男孩子的家庭,豎起鯉魚旗,吃粽子和柏葉餅來祝賀。豎鯉魚旗是希望孩子像鯉魚那樣健康成長,有中國“望子成龍”的意思。從下面看鯉魚旗,浮現在藍天下的鯉魚很像在水中健壯地游。另外,為了避邪,把菖蒲插在屋檐下,或將菖蒲放入洗澡水中洗澡。韓國江陵端午祭是旨在繼承和發(fā)揚端午節(jié)傳統(tǒng)文化習俗而舉行的慶典活動,1967年被指定為韓國第13號重要無形文化遺產和重要無形文物,2005年11月25日被世界教科文組織指定為人類口頭和無形遺產。江陵端午祭以大關嶺祭神為始拉開帷幕,活動期間將會舉行各種巫法和祭祀典禮,并會舉行跳繩、假面制作等傳統(tǒng)游戲和體驗活動以及精彩的巫俗表演、假面舞、農樂表演等。
從古至今,有很多著名的詩人為“端午”寫下了不朽的詩篇,比如梅堯臣的《五月五月》、劉禹錫的《竟渡曲》、文天祥的《端午感光》等。
最后,大家有必要知道一下“端午節(jié)”的重要性,因為端午節(jié)在中國人民的傳統(tǒng)中是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jié)日: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民俗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9月30日在阿聯(lián)酋首都阿布扎比召開的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會議決定:中國端午節(jié)成功入選《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