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媽送藥上來的時候,我該起床了,一看手機:呀,又十點了。
磨蹭著起床,洗漱后再次回房,已經(jīng)十點半了。打開窗簾,外面已經(jīng)是一個水汽氤氳的世界。最愛家鄉(xiāng)的雨,那點輕柔,那點憂愁,憂而不傷。
忙穿好衣服,不戴帽子,隨手拿起傘,想去淋淋雨,再去那條曾經(jīng)每天必走六趟的水泥路,跳房子。我喜歡淋雨,但不喜歡淋成都的雨,成都的雨太冷,太疼,也容易感冒。而家鄉(xiāng)的雨,我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多了那層家鄉(xiāng)的味道,像安撫,也常常在我難受時到來,如此善解人意,絲絲的是有感覺的,但不疼不癢,而你知道它始終是這樣存在的。讓你懷念,讓你盼盼望。
我就這樣,拿著傘,淋雨,跳房子。我一直覺得,拿著傘淋雨是最美的矛盾。也許你會說我過分多愁、敏感了,也因此經(jīng)常被老媽罵,但就是喜歡,甚至于迷戀,像毒癮,戒不掉。
想起最近看的那本旅行隨筆里,在一個章節(jié)的第一頁寫的那句話——“鋼琴漸慢,舞步凌亂,城市的夜在彌漫,下雨的時候習慣不打傘”。
應該是看到這句話,而毅然買的這本書吧。很小的一本書,只有200多頁,卻要32.8元,微貴,但因為作者也有這樣的習慣,沒有猶豫,也談不上后悔。
“下雨的時候習慣不打傘”……
阿Sam,應該談不上是一個作家吧。在這本書之前,我一點都不了解他,據(jù)說,他的午夜場(BLOG)很有名。
他喜歡旅行(感覺這句話像廢話)。大學的時候,不想學習,不想工作,只是每天打工,賺到差不多的錢后,就買了一個陌生的城市的火車票去旅行。然后,大學快畢業(yè)的時候,偶然地去了上海,因為一個叫蘇的女孩,留在了上海。幾年漂泊的日子,和蘇世界各地的旅行,而現(xiàn)在我覺得,他是帶著對蘇的記憶,又重新故地重游。
阿Sam說,一個廚房的價錢就可以環(huán)游世界,當然,少了廚房,可能房子已經(jīng)不再是房子,但是那時候你的世界觀也變了。
我想,阿Sam的生活,我是幻想過的。但我把它定義為“幻想”,是因為早就知道自己一定不會實現(xiàn),畢竟是如此反傳統(tǒng)的觀念,父母不同意,我也不敢。和他比起來,我的旅行不能算旅行,雖然已經(jīng)向父母申請到了下學期去武漢和云南的旅行費,然后再努力省省去趟重慶,看起來也很豐富,但那種為了旅行而付出、而舍棄的過程畢竟沒有了。
我只是希望,待我工作時,不會像大多數(shù)的白領一樣,把所有的時間都交給工作,把大多數(shù)的錢都付給名牌,而是每年都有自己的旅行計劃,到世界各地去看看,和父母,和哥哥、嫂子,和朋友,或者和愛的人。
一起看“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悉尼,然后在CAMPOS喝一杯熱拿鐵;
去“別說你不快樂”的墨爾本,然后攜手走過世界上最美麗的海岸線;
再去走走“從漫畫里走出來的城市”東京,迷失在表參道,醉后還是下北澤;
如果可以,想去西貢喝一杯越南滴露咖啡,在西貢淋一場雨,感受一下芽莊的第一眼陽光;
還想去首爾,在燒肉店喝一杯“真露”思密達,在24小時不打烊的東大門逛一整夜,去各家潮鋪體會一個可以不一樣的我;
然后是臺北,三毛的臺北,陽明山的星星;
曼谷、新加坡、阿德萊德……
寫到這里,才發(fā)現(xiàn)阿Sam沒有寫美國和英國,是因為沒有去過,還是因為大多數(shù)人都去過而沒寫,或者只是因為那里沒有蘇的記憶。不想深究,阿Sam的旅行隨筆也只是參考,我相信,有意或者無意,十年或者二十年后,在世界各地的一座座城市上,也會有獨屬于我的記憶。
答應母親的,要帶她去愛琴海;曾默默許諾父親的,要帶他去澳門賭一場;曾經(jīng)和鴿子的約定,兩個人去日本……
如果一個人的世界大小真是固定的,那么我想做的是,在盡可能的情況下,走遍我的世界的角角落落。
如果我問你,世界各地的雨都是一樣的嗎?
你一定會說,當然不一樣,或用反證法來證明,我已知道成都的雨和奉化的雨是不一樣的,那么世界各地的雨已不是一樣的了。
但如果你問我,世界各地的雨都是一樣的嗎?
那么我會說,待我走遍世界各地后,感受世界各地不同的雨季后,再告訴你,世界各地的雨是不一樣的,好嗎?
希望,我可以這樣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