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車都 > 初二作文 >

《論語.里仁篇》第七章_讀書筆記600字

第七章子曰:“人之過也,各于其黨。觀過,斯知仁矣。”

此章有“觀過知仁”的意思。而這句話表面看來有歧義,但是其儒家的生命價(jià)值是肯定的,也是不變的。一種可能的解釋就是:“仁”訓(xùn)為“人”;“黨”為“類”。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人的過錯(cuò)分別歸于不同的類別,所以,通過觀察一個(gè)人的過錯(cuò)就可以了解一個(gè)人仁還是不仁了。再有一種的解釋就是:人指君子。“過”指過錯(cuò)。結(jié)合“茍志于仁矣,無惡也”來理解,“人之過也”的人就是君子。君子可能犯過錯(cuò),各有所不同,觀察君子的過錯(cuò),才能知道其為仁如何。此解較為妥當(dāng)。以下幾種解釋可資參考:

孔安國曰:“小人不能為君子之行,非小人之過,當(dāng)恕而勿責(zé)之。觀過,使賢愚各當(dāng)其所,則為仁矣。”(《論語注疏》)

二程子曰:“人之過也,各于其類。君子常失于厚,小人常失于?。痪舆^于愛,小人過于忍。”

尹焞曰:“于此觀之,則人之仁不仁可知矣。”

后漢吳佑謂:“掾以親故:受污辱之名,所謂觀過知仁”是也。

朱熹按:“此亦但言人雖有過,猶可即此而知其厚薄,非謂必俟其有過,而后賢否可知也。”(《論語集解》)

現(xiàn)在看來,仁與不仁是區(qū)別君子和小人的標(biāo)準(zhǔn),然而,時(shí)過境遷,物似人非。人們的道德和法律也在不斷變化,仁與不仁也不斷呈現(xiàn)新的意義,君子小人也在以不同面貌顯現(xiàn)。所以,因恪盡職守,理解偏差造成的失誤,是君子之過;而故意知法犯法,穿鑿附會(huì),鉆法律的空子則是小人之惡了。因此,我們不僅要觀過知仁,還要觀惡知非?。?/p>

展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