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前,已有一個叫做王羲之的人發(fā)出“后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的感慨,而今,我常在翻閱泛著油墨香的書頁時思考,未來的人,都會如何看我們,如何回憶這個年代?
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于我已變成教科書上的名詞,看著已變成鉛字的他們的未來?;蚋袊@,或痛心,直到早知道的結局。也曾嗤笑,但又在想,若是我,處于那個年代,又將如何呢?
正因為他們不知道這世界,不明白那么多的公理、定理,所以每次探索,即便是徒勞,也那么彌足珍貴。那時候滿紙才子的遐思沒有日光燈的照耀,那時候,聽到的只是嗒嗒的馬蹄聲……那時候,每個幻想未來的人都被譏笑成不切實際。然偶有后人發(fā)現他們曾畫的手稿,正是百年之后出現的工具。
我如何看古時的人是否就意味著后人如何看我們?
也曾想,未來的某一天出現了哆啦A夢,出現了任意門。其實也不是天方夜譚,試想,千年前的人們,會料到一千年后有了這么多,汽車、火車、飛機、電燈……每一項,都是只能在夢中擁有的。未來呢?或許科技發(fā)展到一定程度便會停滯不前,但誰又能料呢。我不是預言家,我相比世界,渺小的可憐。
但,我們怕看不到那一天了……也未必罷。
“你說,世界上的人們還是以前那些么?”友問。
我愕然。也許罷,不然,為什么人為什么永遠是人?肯定帶著前塵的記憶,若非如此,為何人可以輕而易舉的學會人的語言,人的處事,卻永遠也學不會別的動物?只是輕輕喚醒了體內殘留的記憶吧。
總希望看透結局,總希望躲過不幸,但一切,無論是歷史還是別的,終需人自己去創(chuàng)造。
生命,永遠不會因任何人而延長或縮短,永遠都只是歷史的一筆。而我們所能做的,是緊緊抓住它,在有限的時間,讓渺小的自己給這世間留下些財富,讓后人帶著微笑來回憶我們。
用自己的努力,來證明,我來過,滄海桑田變遷,我不曾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