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鄉(xiāng)“風箏都”
我的家鄉(xiāng)濰坊,位于山東半島,是一個工業(yè)生產(chǎn)較發(fā)達的 新型工業(yè)城市,也是風箏的發(fā)源地,享有“風箏都"的美稱。我 為自己是一個“風箏都”人而感到自豪。
風箏,也叫紙鳶,紙鷂,已有二千多年的發(fā)展史。風箏城的 人祖祖輩輩都有放風箏的習慣。當春風還沒吹盡殘冬余寒時, 早放的風箏已經(jīng)悄悄飛上了藍天,有八卦、燕子、蜻蜓等,牽放 它們的只不過是一些老人、小孩兒,清明時節(jié),風和日麗,家家 戶戶踏靑登場,競相把自己的得意之作送上碧空,如同繁星般 把天空點綴得色彩斑斕。
那翩翩起舞的“蜻蜓”在空中飛得又平又穩(wěn),兩對翅膀有節(jié)奏地上下扇動。有式樣新穎的串式風箏小燕子,小巧別致, 形象逼真,幾只小燕像是在互相追逐、嬉戲。還有栩栩如生的 “仙鶴童子”,風趣幽默的“濟公和尚”。但最引人注曰的是那威 風凜凜的“哪吒”,左手執(zhí)“降妖圈”,右手握銀槍,足蹬“風火 輪”,風馳電掣般的,令人望而生畏。
遼闊的天空像藍藍的海面,風箏似一只只小舟在浪波中 搖曳。于是,風箏城的春*更濃了。清朝詩人鄭鈑橋在《懷濰縣》詩中說“紙花如雪滿天飛”,生動地描寫了凊明時節(jié)放風箏的情景。
隨著風箏這一傳統(tǒng)文化的發(fā)展,現(xiàn)在風箏城制作風箏的 藝人已有一千多人,年產(chǎn)量迖到一千萬只。其中,有大批風箏銷往國外。繼1984年4月第一屆國際風箏會后每年舉辦一次 風箏盛會。在這基礎上,國際風箏聯(lián)合會的總部設在了濰坊, —座擁八千多平方米的大型風箏博物館聳立在白浪河畔, 是收藏、研究、展覽風箏的場所。這里陳列著大小不一、形態(tài)各 異的風箏,有長達三百五十米的巨型龍頭娛蚣,張牙舞爪,栩 栩如生。小有能裝人火柴盒的微型蝴蝶。制作風箏的材料有 紙、絹、尼龍綢、塑料等。式祥有軟翅、茼式、板式、長串式等,各 式各樣。
銀線連四海,風箏結友誼。濰坊風箏漂洋過海,馳名中外, 成為促進國際文化、經(jīng)濟、科學交流和增進各國人民友誼的美 好使者,風箏把濰坊人民和世界人民緊緊地連結在一起。
我愛家鄉(xiāng)的風箏,更愛“風箏都”—濰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