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侖兵敗滑鐵盧之謎
拿破侖·波拿巴(1769年-1821年),原名拿破侖·布宛納,人稱奇跡創(chuàng)造者。拿破侖是法國近代資產階級軍事家、政治家、數(shù)學家。法蘭西共和國第一執(zhí)政者,法蘭西第一帝國皇帝,意大利國王,萊茵聯(lián)邦保護人,瑞士聯(lián)邦仲裁者。
拿破侖留給后人的謎團不計其數(shù),但是最讓人不解的還是兵敗滑鐵盧之謎。在《拿破侖傳》中這樣寫道:長期以來,拿破侖一直蒙受著學院、媒體以及政治家的嫉妒和惡語相向。人們必須把他像其他歷史人物那樣公平對待。拿破侖的一生體現(xiàn)出了人類的超越性。在其主政期間,他將大革命期間自由與民主的精神和資產階級的利益予以巧妙的結合,其對外征伐與擴張對整個歐洲乃至全世界的沖擊帶來了意義深遠的變革。拿破侖是他自己命運的產物,而非自身命運的創(chuàng)造者。他注定失敗,也注定不朽。
羅曼·羅蘭這樣評價他:身材短小,顏色黯淡,似乎無底的陰暗的眼,濃厚的黑色髦發(fā)。常穿著一件飄蕩的黑袍,用一條粗的腰帶系住,像進香客一樣。不趨時髦,也不遵守社會的狹窄的規(guī)矩。在椅子上坐不舒服,卻常常盤膝在矮凳上,或棲息在窗臺里;時而活潑狂笑,時而沉沒在猶豫里??傊粋€活在夢里的大夢想家。
拿破侖是叱咤風云的西方之皇,公認為的戰(zhàn)爭之神,是歐洲歷史上最偉大的四大軍事統(tǒng)帥之一(亞歷山大大帝,凱撒大帝,漢尼拔,拿破侖),一生中指揮大大小小一共60多場戰(zhàn)役,要比歷史上亞歷山大大帝,凱撒大帝,漢尼拔,蘇沃洛夫,這些名將所指揮的戰(zhàn)役總和還要多,拿破侖成為歐洲不可一世的霸主,成為與凱撒大帝、亞歷山大大帝齊名的拿破侖大帝。但是,結局卻是兵敗滑鐵盧。1815年6月18日,滑鐵盧戰(zhàn)役打響了。英軍的指揮官是威靈頓公爵。7萬2千法軍和6萬8千英軍在小鎮(zhèn)滑鐵盧附近,打了一場改變了十九世紀的大決戰(zhàn)。法軍的主攻方向是圣約翰山高地,但是該高地始終未能奪取,加上法軍中有能力能夠指揮軍隊的將領,大多沒有參加這場戰(zhàn)役,導致法軍無能的指揮員比比皆是,其中就有拿破侖的八弟熱羅姆。
在久戰(zhàn)不克時,內伊元帥率領騎兵開始往圣約翰山高地,發(fā)起不下于莫斯科炮臺和萊比錫戰(zhàn)役的騎兵沖鋒,雖然騎兵軍的沖鋒毫無戰(zhàn)術可言,但是他們實在是銳不可當,法國騎兵突破了方陣,奪取了大量炮臺,英軍被殺得落花流水,威靈頓臉色都變了。但是英軍還是奮力擋下了法軍的猛攻。拿破侖雖然勝利在望,但是他在中午就看見普魯士軍隊往這里增援,而救星格魯希元帥遲遲不到。
英軍和法軍都死傷慘重,但是法軍已經占了上風,可是,下午7點,普魯士軍隊在比洛副司令的率領下突然殺了出來,法軍慘敗,他們拼命潰逃,盡管拿破侖和內伊企圖力挽狂瀾,但是一切都沒有用,康布羅納將軍的最后一個法軍方陣已經覆沒,滑鐵盧滿是逃兵,拿破侖不得不隨軍敗走,滑鐵盧戰(zhàn)役的慘敗,使百日王朝徹底垮臺了。
拿破侖兵敗后,法國人民以及他的大臣強烈要求他專政,推翻逼迫他退位的議會,但是,由于拿破侖清楚,資產階級已經拋棄了他。因此,他拒絕發(fā)動人民抗戰(zhàn)。6月22日,拿破侖宣布退位,英國人決定把他流放到圣赫勒拿島,而且對他很不客氣,也沒有給他留下皇帝的名號。
那次會戰(zhàn)的勝利者威靈頓說:“在我有生以來,都不曾經歷過這樣焦急不安的生活,因為我必須坦白承認,我從來沒有像這一次如此的接近失敗。”
而失敗者拿破侖,卻是這樣說的:“這個會戰(zhàn)失敗了!這是一個可怕的災難。但是那一天還是勝利的。軍隊的表現(xiàn)還是極為優(yōu)異,敵人在每一點上都被擊敗了,只有英軍的中央還能夠堅守。當一切都已過去之后,軍隊才突然為恐怖所罩。這是不可解釋的......”
兵敗滑鐵盧,真是一場曠世戰(zhàn)的驚天之謎。贏者說已接近失敗,而敗者卻認為完全有可能勝利。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了這場戰(zhàn)爭在最后得以逆轉?
1815年6月20日,拿破侖回到巴黎。這時兩院已經背叛了他,他的兄弟呂西安極力勸他解散兩院,重新征召軍隊,準備再戰(zhàn),但拿破侖卻表示拒絕。他明白他的使命已經完成了,他的星宿已經殞落了,他不愿自己的國家發(fā)生內戰(zhàn)。次日,拿破侖自動退位。7月7日,聯(lián)軍以勝利者的姿態(tài)進入了巴黎。7月15日,拿破侖離開法國,被放逐于南大西洋的圣赫勒拿島。1821年5月5日,拿破侖在圣赫勒拿島辭世,時年52歲。瑞典國王約翰,即昔日曾在拿破侖麾下作戰(zhàn),后來又領兵與之對抗的前法國元帥貝爾納多特發(fā)表了如下評論:
“拿破侖并不是被世人征服的。他比我們所有人都偉大。但上帝之所以懲罰他,是因為他只相信自己的才智,把他那部龐大的戰(zhàn)爭機器用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然而凡事物極必反,古今概莫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