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車都 > 名人故事 >

中國近代名人故事:少年時代的張學良_2000字

張學良,字漢卿,奉天海城人。中華民國四美男子之一,亦是“民國四少”之一。
張學良,字漢卿,號毅庵,奉天(今遼寧)海城人,中國偉大的愛國者,西安事變的組織者。1928年6月,其父張作霖被日本關東軍炸死后,他由奉系元老推為首領,出任東三省保安總司令。1928年12月,不顧日本和國民黨“親日派”的阻撓,宣布東北“易幟”,服從南京國民政府,任東北邊防軍司令長官等職。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張學良執(zhí)行蔣介石的不抵抗命令,使日軍很快侵占東三省。張學良面對既不能抗日復土,而“圍剿”紅軍又屢遭失敗的嚴峻現(xiàn)實,逐漸對蔣“攘外必先安內”的反動政策有所覺悟,于1936年12月12日,發(fā)動了著名的“西安事變”,實現(xiàn)了第二次國共合作,為全國走向抗戰(zhàn)奠定了基礎。
渴望呼吸自由的空氣
“啊,好氣派!”當7歲的張學良怯生生地來到老大帥府那面闊三間的舊王府式門前時,看見門對面有一座大照壁,大門兩側有石雕抱鼓石,其前有一對栩栩如生的石獅子。青石墊鋪的門階,使人感到寬敞整潔;滾圓挺直的高聳廊柱,撐著遮陽生陰的青瓦屋檐;朱漆雕花鏤空牙子,又增添了一股細靈的秀美。
少年時代的張學良
張學良不禁暗暗贊嘆,他心想:這不跟畫上看到的那些王公貴族之家一樣嗎?是的,父親是個很能干的人,或者也可以說是個英雄,但他怎么升得這么快?曾幾何時,他不是還出沒于山林草野間,后來成為官軍,也不過是個級別不高的管帶嗎,怎么轉瞬間就平步青云,有了如此顯赫的權勢呢?總之,這時的張學良一方面發(fā)現(xiàn),這個新家與往日的那個在八角臺一帶的家是大不相同了,另一方面腦子里也出現(xiàn)了一些問號。
1901年6月3日,清光緒二十七年四月十七日,張學良出生于遼寧臺安縣桑樹林子鄉(xiāng)張家窩堡。時值八國聯(lián)軍侵占北京,沙俄軍隊又單獨出兵占領了東北。俄兵所到之處,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整個東北幾乎沒有完善之區(qū);馬賊充斥,盜賊遍野,官商士民顛沛流離。遼河下游,災難深重。
不久,父親張作霖發(fā)跡,成了赫赫有名的“東北王”,張家也遷到了奉天。
如果說,兒時的記憶還比較單純幼稚,那么,隨著年齡的增長,張學良的疑慮和不安也就日益明顯。因為最初的新鮮、新奇感沒有了,生活的優(yōu)裕彌補不了心靈上的孤寂與空虛。特別是父親家法嚴,在家里,他一言九鼎,什么事都得聽他的,他的話就是金科玉律,所以張學良感到壓抑,總覺得沒有過去那么自由了。
從前,張學良跟母親在一起,有母親的撫愛、鄰里的關心,他可以隨便跑到外面去玩,可以上樹,可以到河溝邊去。可現(xiàn)在他不能隨便出去,也不能隨便與外人接觸,甚至出門必坐汽車,還有勤務兵護送,直到重新返回這門禁森嚴的幽深宅院。所以那時他常想:這不成了關在籠子里的金絲鳥了嗎?
天性好動、喜歡海闊天空的張學良不甘寂寞,就開始動腦筋,變著法兒破常規(guī),想要給這個聲威顯赫、但卻缺少生氣的豪宅“透點新鮮空氣”。
這就是張學良,整個少年時代都找不到相似身影的張學良。
沉悶家庭的活潑空氣
張學良是張家的長子,他從小就性格開朗,活潑好動,他雖然也愛讀書,但玩起來總是別出心裁,樂而忘歸。張作霖有8個兒子、6個女兒,在童年時代,張學良是這14人隊伍里的“頭頭”。懷英與懷卿(張學良的妹妹)回憶說:“我父親思想封建保守,在家里有很多禁令,特別是對女兒們,要求文靜,不許出大門,不許穿印度綢,不許剪發(fā)……可是,我們大哥敢于突破大帥的禁區(qū)。是他領著我們在帥府里‘藏貓貓’,是他每年7月15日領著我們去小河沿看放河燈,是他冬天指揮我們堆雪人,打雪仗。父親死后,是大哥叫我們剪了辮子留短發(fā),甚至燙發(fā)。”
張學良受到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在家庭中處處體現(xiàn)著長子長兄的言行與氣度,處處關心自己的姊妹,而且從出身綠林的父親身上潛移默化了剛毅果斷,在心與靈性里有了藏不住的堅強。成長在這樣復雜而沉悶氛圍的家庭里,張學良非但沒有成為簡單的“書呆子”,反而成為這個沉悶家庭里的一股活潑空氣。一個天資聰穎的少年在風云莫測、戰(zhàn)亂頻頻的年代里逐漸成長起來。
儒雅氣質的三軍將領
少年時代的張學良受到了西方資產階級文化的熏陶,內心曾萌生過學習醫(yī)學的念頭。有一天,16歲的張學良悄悄地約了好朋友陳英,對他說:“父親不同意我到醫(yī)科大學學醫(yī),不過我的美國朋友答應幫助我,我已經把錢都準備好了,反正我要去。”
陳英聽了,忙說:“你可真糊涂!你父親一直都想讓你當軍人,他的脾氣你可是知道的。我教你一個好辦法,你對你父親說去美國是為了當軍人,等到了那兒,你干什么他又怎么會知道呢?”
可是陳英教給他的這個“上策”依舊被張作霖“戳穿”,遭到了拒絕。
張學良的留學之夢破滅了。不過,在奉天,這個家依然擋不住他滿腦子的新式思想。
張學良參加了基督教青年會。在為賑濟河北水災舉行義賣的時候,張學良馬上報名參加,穿著時髦的西裝和同伴們走上街頭,積極為救濟災民奔波。后來有人回憶說:“他在會場往來穿梭般活躍,手拿大把物品,逢人勸購,高呼‘Thank you’,賣得最多。”
少年時代的張學良,不僅汲取了西方資產階級科學文化的營養(yǎng),而且結交了一些比較開明的人士,他學會了篤信和平,懂得容忍,懂得放開胸襟。在許多人的記憶中,這個戎馬一生的將軍,更多的是儒雅善良的模樣,更多的是一些屬于青春的回憶。

展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