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車都 > 時事論據(jù) >

關(guān)于“三八”來歷的說法

閩南一帶有一句俗語“三八”。這是一句罵人的話,意思是指那些不正經(jīng)或者行為、語言等方面不符合禮儀、道德規(guī)范的人。“三八”這句俗語是怎么來的呢?

清朝末年,八國聯(lián)軍侵略中國,腐敗的清政府懾于八國聯(lián)軍的壓力,被迫與八國聯(lián)軍簽訂了許多喪權(quán)辱國的條約,并開放寧波、上海、青島、廈門、廣州等五個港口為通商口岸。從此,外國侵略者肆意在中國土地上橫行霸道。那時,廈門、泉州等地也駐有許多外國鬼子,每逢三、八的日子,外國鬼子就成群結(jié)隊到處橫行,有的開著汽車在路上橫沖直撞,有的攔劫婦女施以強暴,有的拿中國人作為靶子練習(xí)射擊,有的借酒瘋毆打行人……真是無惡不作。中國人民對此行徑非常痛恨,所以一見外國鬼子就說“三八鬼子又來了”,趕快逃避。

后來,“三八鬼子”這句話一直流傳下來,在流傳過程中,人們?yōu)榱撕啽?,就縮為“三八”。凡是遇到那些行為不端,語言粗魯、不遵禮儀的人,人們就說:“這個人真‘三八’。”

“三八”婦女節(jié)中婦女的年齡范圍:

三八婦女節(jié)18歲以上的所有成年女性的節(jié)日。

《現(xiàn)代漢語規(guī)范字典》中“婦女”一詞的含意,僅指“成年女子”并無其他特殊意指。已婚女子被稱作“婦人”。

也就是說成年女子只要是年滿十八歲,就屬于是“婦女”的范疇,并不是專指結(jié)了婚的女性!它是屬于所有年滿十八歲周歲以上女性的。

“三八”從來非敬語,“白骨精”群起而攻之,不悖情理。但因厭惡“三八”一詞而攻詰婦女節(jié),則是選錯了靶子。蓋三八婦女節(jié)是舶來品,“三八”卻是土產(chǎn)品。二者巧合,只在字面。大陸人見臺灣人喜用“三八”形容女性舉止輕浮、做事魯莽、瘋瘋癲癲,遂以為該詞源于粵語或閩南話,實則不然。“三八”乃道地中原詞匯。劉福根著《漢語詈詞研究》,梳理“漢語罵詈小史”,內(nèi)列“三八”條目,釋為:“俗謂素性生硬、作事乖張,曰‘三八’。典出〔元〕元懷《拊掌錄》:‘北部有妓女,美色而舉止生梗,人謂之生張八。’寇忠愍(準(zhǔn))乞詩于(魏)野,野贈之詩云:‘君為北道生張八,我是西州熟魏三。莫怪尊前無笑語,半生半熟未相諳’。座客大發(fā)一噱。”魏野因排行第三,自稱“魏三”。“三八”即簡自“魏三”、“生張八”。另外,沈括《夢溪筆談·藝文三》早載此事,唯“生梗”作“生硬”,“人謂”作“士人謂”,文字稍異,當(dāng)為《拊掌錄》所本。

宋代中原地區(qū)百姓大量移民閩、粵,遂將家鄉(xiāng)俗語“三八”帶到此地,最終越過海峽、傳到臺灣,成為臺灣“省罵”。罵人也講性別對等,臺灣又用“半生頭”專罵男性,意與“三八”相近,亦源于“半生半熟”之語。而在大陸,“生張熟魏”不載現(xiàn)代漢語辭典,成語詞典尚存。隨著兩岸交往日深,“三八”方有返鄉(xiāng)之旅。

魏野是宋初知名隱士,一生不曾出仕,《宋史》本傳云其詩“有唐人風(fēng)格,多警策句”。上述贈妓詩純屬打油,無意間給后世留下三個詞語,堪稱一樁趣事。

展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