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初八日,稱為臘八節(jié)。臘八節(jié)的淵源,應為上古時代的蠟(音讀Zha)祭。
我國自古就重視農(nóng)業(yè)。每當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獲得豐收時,古人便認為是天地萬物諸神助佑的結(jié)果,要舉行慶祝農(nóng)業(yè)豐收的盛大報謝典禮,稱為大蠟。《郊特牲》之中記載說:“蠟也者,索也,歲十二月,合祭萬物而索鄉(xiāng)之也。”蠟祭儀式結(jié)束以后,古人要進行宴鄉(xiāng)活動,用新產(chǎn)的黍糜作粥,大伙兒聚餐,歡度佳節(jié)。
最初的蠟祭,也包括祭祀祖宗在內(nèi),后來發(fā)展成以祭祀祖宗為主,稱為臘祭?!讹L俗通》說:“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蠟,漢改曰臘。臘者,獵也,田獵取獸祭先祖也。”反映了社會在不斷向文明進展的變化。
古代有“天子大蠟八”(見《郊特牲》)的記載。流傳下來,臘月初八日便成為民間的風俗節(jié)日?!肚G楚歲時記》說:“十二月八日為臘日”,應是反映了民間承傳的大蠟傳統(tǒng)的日期。
佛教傳入我國后,借助臘八祭祖與吃粥的民俗,進行布道,又新編了十二月初八,是佛祖釋迦牟尼成道日的傳說故事。其大意是釋迦牟尼成佛之前,曾修苦行多年,餓得骨瘦如柴,決定放棄苦行。此時遇見一位牧女,送給他乳糜充饑。食后體力恢復,坐菩提樹下沉思,于十二月八日成道。為紀念此事,佛教徒便以米加果物煮粥,屆時供佛,稱為臘八粥。
歷史上,每到臘月初七日,五臺山佛教界便忙乎起來。清掃佛殿,擦洗貢器,整理平時很少使用的大灶房。大灶房的銅鍋直徑達二米多。這一天要用米專門煮粥。原料主要是小米、黃米加紅豆、綠豆,佐以紅棗、松子及蘑菇等等,稱為七寶五味粥。銅鍋煮粥要用溫火整整熬一個晚上。第二天,除了用來供佛及僧眾自食外,主要施舍窮人。今天,雖已不再施舍,大銅鍋也停歇不用了,臘八粥用料,也遠比歷史上精細豐富,但各寺廟仍然習慣多熬粥。仿效傳說中牧女獻乳糜的情節(jié),在每尊佛、菩薩、羅漢像前獻供。同時要舉行誦經(jīng)活動,八音鼓樂,香煙、蠟光,很是莊嚴隆重。
民間傳統(tǒng)臘八粥,講究選用八種主料,八種佐料,以與臘八的八相吻合,意喻吉利。
主料以豆米為大宗。豆類有紅豆、綠豆、豇豆、扁豆、豌豆、蠶豆及各色蓮豆等等。米類有小米、大米、黃米、粳米、江米、稗米、小麥、燕麥、玉米、高粱等等。根據(jù)喜好和習慣選用。
晉南地區(qū)多數(shù)民家選用“五豆、三米”做臘八粥,常見者為紅豆、綠豆、黃豆、豇豆、扁豆五種豆子加小米、小麥、玉米。
晉北許多地方卻不喜歡用扁豆、小麥及玉米,而改用蓮豆、黃米及高粱米。也有選用其它豆、米的。
臘八粥的佐料,習慣在桃脯、杏脯、核桃仁、棗泥、栗子、柿子、瓜子、蓮子、花生、榛子、松子、果脯、梨干、瑣瑣葡萄、白糖、玫瑰等里邊選擇。
八主八佐的臘八粥,色澤斑斕,味道極佳,吃時綿軟而又不糊口。
一般臘八粥,則是用小米和黃米加各種豆類、紅棗煮成,吃時加糖。
山區(qū)百姓,臘八粥里習慣熬煮一些蔬菜。山西一般有“葷年素臘八”的說法。但在晉東南地區(qū),臘八粥是用肉汁煮江米,再加入大棗、栗子、榛子、杏仁等干果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