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車都 > 哲理故事 >

拒絕遺忘

    面對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所經歷的許多充滿暴力的政治運動,人們就“回憶還是忘卻”的問題一直有著兩種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悲慘痛苦的歷史是不能遺忘的,因為只有通過時常的回憶才能使人清醒,才能讓人吸取教訓。而另一種觀點則認為,只有忘記不堪回首的歷史,才有可能徹底放下包袱,然后再輕松地重新起步。而持后一種觀點的大有人在。

    在新著《關于我父母的一生》中,南帆以拒絕遺忘的態(tài)度將書寫的對象指向了自己熟悉的父母:“父親”放棄少爺的舒適生活,積極投身于改天換代的革命,可是他卻永遠改變不了血緣的歷史,于是革命的曙光到來之后,所遭受的便是懷疑、排擠、關押、批斗、下放農村……“母親”因此跟著受牽連,整天擔驚受怕;“我仨兄妹”隨之受連累。而等到噩夢結束時,返城的父母因長年的驚嚇而改變了性格,變得沉默寡言、小心翼翼和謹慎處事,仿佛是自己虧欠了時代或別人什么東西。

    歷史不可能有假如,只存在如此。問題是我們對人為不正常的“如此一段歷史”,常常缺少足夠的反思精神和批判意識,甚至還有意無意地將其輕松地演義為一個個“激情燃燒的歲月”故事。只要我們保持記憶和回憶,歷史就不可能重演。但若是存在大面積的群體性失語和社會性遺忘,那就無法保證歷史不會重演。故而,面對沉默的大多數,我們當然需要巴金的《隨想錄》,需要韋君宜的《思痛錄》,需要南帆的《關于我父母的一切》……

展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