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樣于印象中清麗悠揚的音色,當五個血紅的大字閃此刻銀幕,接觸耳膜的悲愴蒼涼的男聲和拖曳的音長仿佛在預(yù)示:這是一個火紅的年代,有太多人向著期望出發(fā),走過的卻只能是不滿荊棘的險路,胸中交融著喜悅與辛酸,微笑嘴角滴下的是眼淚。
一部波瀾壯闊的戰(zhàn)爭史詩,一段滿門忠烈的悲壯往事,一幅展現(xiàn)沂蒙精神的不朽畫卷,淳樸善良勇敢的沂蒙女性,用柔弱的身軀扛起了新中國的期望。
這不是一部戰(zhàn)爭片,它不像情節(jié)驚險的《飛奪瀘定橋》,也不像有著神奇地道的《地道戰(zhàn)》,甚至沒有太多的戰(zhàn)爭場面;這又是一部戰(zhàn)爭片,它發(fā)生在全國解放戰(zhàn)爭時期英雄的沂蒙土地,描述的是經(jīng)歷戰(zhàn)爭的女生和為了贏得和平做出犧牲的女生,體現(xiàn)的是愛黨愛軍,無私奉獻的沂蒙精神。
影片以新娘子“月芬”為主線鋪陳開來。她從一個貧苦的村莊嫁到另一個貧苦的村莊。這位美麗的新娘眨著清澈的眼睛和公雞拜天地的時候,誰也沒有料到她會與她日夜企盼的丈夫一次次的錯過,終其一生也沒能見到丈夫一面,卻用她的一輩子等待愛人的歸來。
永遠忘不了那一幕,六姐妹帶頭毫不遲疑地跳入冰涼的河水中,細瘦的肩膀托起布滿木茬的木板,一雙雙奔跑的腳、一個個殺敵心切的戰(zhàn)士從她們的頭頂掠過,新娘子抬頭看著,鏡頭也跟隨著新娘的目光掃過戰(zhàn)士們的腰間,看看那里是否會出現(xiàn)眼熟的手繡荷包。
那個時代的女子真是偉大。善良、樸實、任勞任怨的大嫂李春英,干練潑辣的婦女救助會會長王蘭花,心直口快、天真活潑的樂觀女孩秀兒,一根腸子通到底的“假小子”小女曼小鶴,她們用堅強美麗的心靈澆灌勝利的果實,像男生一樣不惜用自己的生命去鋪設(shè)通往幸福的路。這條路是紅色的,不只是正因戰(zhàn)士們的熱血,更有他們和她們一路走過播撒的期望。
大音無聲,大愛無邊。沂蒙人民用“最后一口糧做軍糧,最后一塊布做軍裝,最后一個兒子送戰(zhàn)場”的精神,支持革命。沂蒙六姐妹更不是單單的六個人,是所有的沂蒙女子,是所有的沂蒙人,代表著紅紅的沂蒙精神。
遲浩田上將曾深情地說:“孟良崮戰(zhàn)役取得了巨大勝利,這和沂蒙人民的傾力支援是分不開的。我在沂蒙山區(qū)五次負傷,是沂蒙紅嫂給了我第二次生命。”
陳毅元帥高度稱贊沂蒙人民:“我進了棺材也忘不了沂蒙山人,他們用小米供養(yǎng)了革命,用小車把革命推過了長江。”
沂蒙六姐妹是值得頌揚的,她們大愛無私,用自己能獻出的一切支援中國革命。讓我們記住她們原型的名字:張玉梅、伊廷珍、楊桂英(已病故)、伊淑英、姬貞蘭、公方蓮(已病故)。
“人人那個都說哎,沂蒙山好,沂蒙那個山上哎,好風光。青山那個綠水哎,多好看,風吹那個草低哎,見牛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