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車都 > 讀后感 >

許三觀賣血記讀后感1500字 許三觀賣血記讀后感

《許三觀賣血記》是著名作家余華1995年創(chuàng)作的一部長篇小說。余華的作品中,《活著》和《許三觀賣血記》同時入選百位批評家和文學修改評選的“九十年代最有影響的十部作品”。《許三觀賣血記》被翻譯成韓文、德文、意大利文和英文等在國外出版。

一、對《許三觀賣血記》的整體感覺當我第一眼看到《許三觀賣血記》這個題目時,它給我的第一感覺就是這本書就應只是寫一個普通的賣血故事。但我看完以后,小說又給了我很多驚喜,因為小說本身就揭露了很多人的善良、丑惡等感情因素,也寫了很多人生活中所遇到的矛盾,體現(xiàn)了真實的人性,從中我們能夠很好的看到那個時代的社會的縮影,從而進行深入的思考。小說圍繞著賣血的經(jīng)歷,展開許三觀生活中的瑣瑣事事,體現(xiàn)出一個男人所應當承擔的某些職責,或許這也正是一種人生的無奈。小說飽含辛酸的經(jīng)歷,但也不乏幽默之處,比如每次賣血前喝足八碗水,這樣身上的血就會多起來了,諸如此類的奇怪想法十分多。正是這些特點使小說總是令人愛不釋手,越往下看,我們就越能夠感受到生活的艱難。沒有什么比親情更珍貴,人生總要找一個寄托,人要找到自己存在的價值。

二、由賣血所引起的思考在賣血之前,許三觀和根龍、阿方都會去拼命地喝水,一向喝到肚子又脹又疼。他們認為這種方法能夠?qū)⑸砩系难獩_淡,這樣身上的血就多了。還有許三觀勸來順、來喜賣血時的一句:“這身上的血就是井里的水,不會有用完的時候……”這兩處都寫出了當時人們的愚昧,使小說增加了一些幽默成分,也使我們更了解那個時代的人的思想。另外,許玉蘭喜歡一腳跨坐到門檻去把自己的家丑全部抖出來,以為這樣她心里就舒服了、就平衡了,她不明白別人都是在看她的笑話,這也是她的愚昧之處。賣血,似乎離我們很遙遠。其實我國文革時期離此刻也只但是40年時間。小說向我們披露了40年前的人們在遇到困難時,唯一能夠做的就是賣血。許三觀第一次賣血是為了娶老婆,第二次賣血是為了償還一樂砸破方鐵匠兒子的腦袋的醫(yī)藥費。自然災害的那一年,為了讓三個兒子和許玉蘭不用再喝玉米粥,許三觀再次賣血,讓全家人吃上面條;二樂在鄉(xiāng)下插隊,為了討好二樂的隊長,好讓他能早日調(diào)回城市,許三觀又賣了兩次血,請二樂的隊長吃,給二樂的隊長送禮;一樂不是許三觀的親生兒子,但許三觀最愛的還是許一樂,對他也是最好的。一樂得了肝炎,在上海治病。家里沒有錢,許三觀就一個地方一個地方去賣血,一路賣到去上海,為了救一樂的命,他能夠連命都不要,隔三五天就去賣一次血,在松林還差一點把自己賣死了。這些賣血的經(jīng)歷,都說明許三觀身為一個男人,身為一家之主,身上職責的巨大,他為了這個家一次又一次的賣血,為了兒子一次又一次的犧牲,也體現(xiàn)了他的父愛。他是用生命去愛著這個家。作者將許三觀設(shè)計成一位集職責與善良于一身的人,作者設(shè)計得很成功,許三觀確實是一個讓人感動的人物。

三、最感動之處《許三觀賣血記》看得最令人痛心的不是后半部主人公不斷賣血救子的悲情,而是前半部人與人之間的互相折騰。也能夠說,這種夫妻親子之間的無謂折磨多少是來自貧窮與愚昧,但故事又告訴我們,許三觀在更磨人的文革,一家人反而能在支離破碎的生活中重新整合起來,把家庭批斗會變成了團結(jié)大會,自此許家五口的愛固若金湯。頗有患難見真情的意味。許三觀發(fā)現(xiàn)許一樂不是自已的親生骨肉,由疼愛變極恨,由極恨變最愛,當中有一個醒悟的過程。很難得才再把許一樂當成親生子的許三觀,愿意讓許一樂在何小勇病危時再認一次何小勇做爹,叫許一樂為他的生父喊魂,是因為愛,也是小說最觸動我的地方。恨,是痛苦的根源;無恨,才是終極幸福。許三觀最終還是摒棄所謂的人言,愛一樂如自己所出。從最愛到極恨,再從理解包容回到最愛,實在是了不得。盡管一開始不舍得用自己的賣血錢給一樂買一碗面,但結(jié)果找到一樂以后,罵罵咧咧一通,最后還是把流浪了大半天的一樂帶到勝利飯店,并“溫和的說”要帶他去吃面。而之后,為了治好一樂的肝炎,許三觀邊賣血邊去上海,差點連命都丟了。還有,二樂去找一樂時,發(fā)現(xiàn)一樂病得很嚴重。當時他的緊張還有作者對他行動的細節(jié)描述,都讓我覺得很感動。這是手足情深啊,也許很多人都認為父母對子女好是天經(jīng)地義的,但是兄弟之間的感情那么深就格外讓人感動。

展開更多